《漫谈科幻小说的幻想维度与现实空间》讲座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7日下午15:00,作为第三期星火工程“2022高校科幻导师大讲堂”第3期公开课《出入经变化,俯仰凭寥廓——漫谈科小说的幻想维度与现实空间》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开讲。本次直播由教育部“首批线下一流课程”科幻课主讲人郭琦主讲。(录播视频可前往B站观看——UP主:高校科幻)。
对这次直播课程,不少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并纷纷撰写了观后感想。
冉晋明(2班):老师由浅入深地讲解了科幻的定义,挖掘了科幻作品的一些共性,举的例子非常生动,从偃师造人和弗兰肯斯坦的定义,到陌生化的科幻写作模式,令人印象深刻,从中了解到了刘慈欣老师陈楸帆老师的思路,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创作取向。
韩思颖(1班):对科幻来说,重要的是科学架构、自洽性和陌生化,要创作一种“what if‘的可能性世界。同时也要强调幻想因素之外的现实因素,如情感、文化、历史社会等领域。科幻小说的科学是服务于情节发展的,并不是现实世界科幻知识的直接迁移。
张楠楠(3班):听完老师的分享,本人感受最深的是当前科幻作品想象空间的“被压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从前的太多幻想都成为了事实,其日新月异的速度让我们的想象力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身处曾经幻想的未来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全面衰退。当前,我们的想象力或许无法达到令人惊奇的广度,但思考深度的挖掘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但是,科幻永远需要星空幻想,就像郭琦老师所说,在反思现实性的科幻作品发展的同时,我们仍然期待扩张性的科幻想象力。
养兔子的好人(3班):看完直播后,我非常感谢郭琦老师的分享。郭老师主要谈了幻想和现实两种维度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创作中把握两者的关系。尤其是郭老师谈到了软科幻和硬科幻之间的区别。我们作为创作者不要求必须对技术有详细的展现,但科幻的魅力在于幻想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崔惠荔(1班):听完了老师的讲解收获很大,同时老师也回答了我的问题,我的一个疑问就是虚构一个没有人类参与的外星文明,这个故事会成立吗?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之前看过刘慈欣老师在采访中说他一开始构思《三体》是根据三体运动构思三体文明,但是仅仅描述文明可能没有太大意思,然后他就采取了三体文明入侵地球文明的这种形式与人类产生联系,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冲突性可能更高,但是我想如果仅仅是虚构一个外星文明的话可能读者会很难代入进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环境的准备和世界观的构建。
史雨昂(2班):感谢郭老师,对于科幻的定义与中国科幻小说整体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明晰的印象,偃师造人的故事不能称为科幻,是在于缺少对于人偶运作机理的解释,而归于了类似玄幻的部分,之后郭老师又讲解了当今科幻发展的想象空间一直被压缩,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许多科幻的事物与现实重合,未提出的幻想越来越少,当代的技术科技发展道路越来越明晰,这样是目前我在科幻创作中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害怕不够有新意,也正如郭老师以及老师引用的陈楸帆老师所言,要有陌生化审美感,还要引起情感的共鸣,而这种陌生化是很难达到的,郭老师对此的解答是要将视野放在更加宏大的层面,我将在后续创作中进行实践,感谢郭老师
第三期星火科幻创作人才公益培训工程由高校科幻平台、八光分文化、博峰文化、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本次培训旨在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经过严格筛选,本期共招收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0多所高校100余位学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陆续举办10期“2022高校科幻导师大讲堂直播培训”讲座,由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提供独家直播支持,邀请科幻界内优秀的科幻编辑、作家、出版人、学者等为学员们进行授课,从多方面帮助学员们了解科幻、了解创作、了解作品的发表与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