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哉。”建安二十四年(公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的“天之骄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痛苦地回忆了一场刚刚过去的大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曹丕的好友、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全部染病而丧。
徐、陈、应、刘等人尚属贵族阶层,下层百姓的境况更加凄惨。曹丕之弟曹植在《说疫气》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疫气弥漫,死神在大地上巡视。
这样的惨事并不罕见。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瘟疫始终伴随,成为一块不时笼罩的阴影。从东汉灵帝年间至西晋武帝年间,爆发大规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里爆发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动荡了明朝政权。3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大规模瘟疫约300余次。
为了生存,人类不曾屈服。在与瘟疫的斗争中,我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对一些瘟疫的病因机制、发病传变和预防治疗上累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