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洞》:超越极限的修行之路(1)
这本书是我开始练习冥想之后,偶然听到老师推荐的书籍。买到之后,我并没有马上开始读它,而是先进行了第一轮“21天冥想练习”。昨日读完了这本书,恰好昨天也是刻意练习冥想的第40天,我觉察到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杂念越来越少,安住在“静谧”之中的时刻越来越多。
翻开封面:探索心灵的震憾之书,超越极限的修行之路。
读书贵能有疑: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这是一本传记类书籍,但是作者维琪·麦肯基对丹津·巴默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难能可贵的是,她如实地记载了她的大半生,直到丹津·巴默从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位慈祥的上师。
若要给丹津·巴默做一次介绍,那么,悟道可能是贯穿她一生的课题,这一生,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没有家庭,这不是她痛苦之后的选择,也不是在繁华之后中的放下,她几乎是主动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远离了世俗的一切享乐和舒适,选择用一条极其艰难的苦修之路追求开悟,她是一个为悟道而生的人,就好像唐僧就是为了“西天取经”而生,张骞只为出使西域、成为开创丝绸之路的先行者而生一样。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洞穴呢?
“这个洞穴非常贫乏。它只是山崖壁上的一个突起,其他三面暴露在外。洞顶呈倾斜状,人站在里面直不起身……这个洞穴最多只是一个简易的避难所,实际上就好像是一个石块的缺口。里面小得可怜,最宽处只有三米宽、两米深,像是一个橱柜,又像是关禁闭的私人密室。
然而,丹津·巴默站在崖壁处观望,“感到景色美妙极了”。
她不是没有享受过人世间的快乐,在她20岁选择出家之前,她是美丽大胆的女人,有时候会同时交往几任男友,有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男人先后请求她嫁给她。但是她却说:我永远也不会成为谁的新娘。
就这样,她选择了主动放弃这娑婆世界里的一切舒适和享乐。甘愿在风雪里度过了漫长的12年,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她呢?我一直有这样的疑问。最后发现有一段话,可能比较完美地解释了她这几年的闭关之路。
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这些习惯了夏天吃雪糕、冬天有空调的普通人看来,这无疑是一场苦修,但于她而言,却是一条充满着喜悦的道路。
有人曾经问她,她选择这条路,是因为她想要逃避尘世间的责任吗?她的回答是,恰恰相反,那些选择留在滚滚红尘中的人,才是对生命的逃避。
因为他们觉得无聊极了,没有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就选择了最为标准化的道路,他们选择结婚、生子、工作、赚钱、看电视、玩手机,他们用错综复杂的需要和欲望,填满着空洞的内心生活。这一点真的发人深省,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条基因早就设置好的路,而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这条路是不是适合我?我来到世间的使命,是不是就是如此?
好在千百年来,还有那些思想者、先行者,他们主动选择了为全人类的命运担负起了“思考”的责任,人类才没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迷失方向。
当她从12年闭关中出来,选择了重新入世之后,真的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吗?大家跟我一样,对这一点充满着好奇心,然而奇妙就在于此。当她重新走进人群,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丹津·巴默,说不上哪里有变化,但她的内心却不一样了。一个人在苦寒之地待上12年,最后被迫出关,此间十二年里,她常常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那就是——直面自己的内心。
据我所知,很少有人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内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慌乱,甚至会去求助,然而,在那个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的没事穴里,她能求助的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的信仰。
然而,人们看到的丹津巴默,却和其他悟道的圣人不一样,她不是变成了一尊佛,而是成了一个“全然投入生活的人”,她在20岁时以西方女人的身份来到东方寻求证悟。当她终于了悟时,她开始寻求她“西方的根”,她在每天冥思的同时,也近乎狂热地爱上了莫扎特,她似乎是在重新去探寻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平衡,而她的身上也逐渐形成了这种妙不可言的平衡。
当人们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烦恼抛给她时,她的开悟之路才终于走向了极致。
丹津·巴默描述过一个奇异的梦境:梦里,她看到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一座巨大的监狱里,不同的是,有些人被困在富丽堂皇的监狱,而有些人就困在钢筋围起的监狱里,她看到众从嬉笑着,全然不觉,于是跑过去提醒他们快逃,然而人们只是觉得她很奇怪。
最后,只有两个人相信她,逃了出来。在奔逃的路上,她精疲力竭,几乎想要放弃。但是她想到了那两个追随她出逃的人,哪怕是为了他们俩,她也没有理由放弃。于是她为这两个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一个有着花园的小屋前。
这真的是一个绝妙的比喻,跟多年前爱因斯坦的描述不谋而合。
这是不是就是“无条件的爱”?为何会产生这种无条件的爱?因为他们没有“分别心”和“相对性”。
“我”与“非我”。
“主体”与“客体”
“我们”与“他们”
这就是相对性与分别性。佛说,心外无物,即是此理。当我们陷入了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时,我们就开始了一场永恒的战斗。然而,正是这样的相对性和分别心,才是我们生活中一切欲望、痛苦、敌意、执念和悲剧的来源。
丹津·巴默用12年的苦修,几十年的传道,只为了告诉世人这个简单的道理。
搜索公众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