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30)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15.3.1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
背景
:尼采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也好,黑格尔哲学所端出的绝对理念也好,都是一个超感性世界,这个超感性世界崩塌了。尼采说欧洲人无家可归,当代文明在本质上是虚无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第二次,欧洲人真正地遭遇到了虚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普遍地问一个问题:我们欧洲人是谁?我们究竟是谁?
这就是欧洲民族的自我反思全面展开。一场哲学革命不可避免,在讨论这场哲学革命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思想起源
马克思曾经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他曾经精研黑格尔哲学。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给他带来苦恼,他发现物质利益的关系的领域是一个非理性的领域,物质利益的斗争甚至要求消灭敌人。
黑格尔的哲学,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世界本质上是应当服从理性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性的关系,但马克思发现发现整个社会世界的基础,应该是物质生活关系,这恰恰是一个非理性的领域。
黑格尔法哲学中,物质利益的盲目的斗争在于人们缺乏法的理性和国家的理性这样一个制约和调解,而现在马克思发现,国家的权力其实是物质生活关系领域当中的非理性的社会权力的执行者、表达者,国家就其本身作为权力这一面,即它有国家机器,有军队、警察、监狱,就这一个方面来说,国家也是非理性的。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理性的,是对抗性的。所以他要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这就是马克思独立的思想发展的历程的开端。
15.3.2 感性辩证法:社会权力的发现
马克思的哲学当中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叫 social power(社会权力)
权力
是什么?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关系。
第一层意思,这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
自然界没有权力,一头狮子吃掉一只羚羊,并不是狮子在行驶对羚羊的权力,它只是生物界的一个食物链,是一个自然现象。
第二层意思,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关系。
因为理性的关系要求确认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存在者,既然是理性的存在者,彼此当然是平等的。(ps 从笛卡尔论证了每个人都是能思维的主体,到康德的道德哲学的论证。。)
第三层意思,权力是一种感性的力量
,绝不是观念的力量。
social power(社会权力)与 political power(政治权力)
我们通常讲到权力就想到政治这个层面,其实在政治权力形成之前,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社会权力,
政治权力
只是在物质生活关系领域中形成的
社会权力
的一个保护、确认和实现方式。
社会权利案例:你快饿死了,我手里有多余的一块面包,我把面包给你,你得我打工,这个面包此时就是一份social power(社会权力),我能用它支配你的生命时间,你也愿意把一部分生命时间交给我。
凝聚在商品上的那份社会关系及它的交换价值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理性的,商品交换都是平等交换,等价交换,当然是理性的。你有一个美元就吃到我这块面包,你活下去了,我们是等价交换,很理性。
但是问题是如果你口袋里没有一个美元,你就会饿死。这说明什么呢?面包这个商品的价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是非理性的关系。
这样我们看到了对同样一个东西及商品价值有不同的看法,有经济学的看法,也有马克思哲学的看法。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就是要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非理性的社会权力。
当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用理性来加以确认并加以考察,还要指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叫经济学规律,这是经济学。
马克思恰好是在经济学所讨论的对象及价值——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就是商品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在这个核心范畴当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所以马克思并不是个经济学家,《资本论》不是部经济学著作,正如《资本论》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样,不要误解马克思的《资本论》,以为它是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acc74470d17361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