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2021-09-07 04:32 作者:素材一记录时间记录你  | 我要投稿

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平均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17.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性质力,在教资的笔试考试中,会单独考察摩擦力的基本性质,也会结合计算等大题进行,下面来具体了解下摩擦力的真面目。

一、摩擦力

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

重力不同于质量,它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如果没有重力,河水不再流动、苹果不会落地。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接触面间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摩擦力主要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两个有相对滑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滑动摩擦力:两个有相对滑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引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地面上同一点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值为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引力:所有物质之间互相存在的吸引力,即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GMm/R2,G是引力常量,为6.67*[10-11] N*m2/kg2。

弹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代表: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张力

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或截面)垂直,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反冲力:

反冲运动中,物体受到的反冲作用通常叫做反冲力。

火箭、喷气式飞机或水轮机、灌溉喷水器等。

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

第四:两接触面不光滑。

(3)分类

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滚动摩擦力: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无滑动的滚动或有滚动的趋势时,由于两物体在接触部分受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实际上是一种阻碍滚动的力矩,一般用力矩来量度,不能叫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当物体与另一物体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若两相互接触,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可变。静摩擦力作为反作用力时,是动物和人起动和运动的重要作用。

例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

例1.【答案】D。解析: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挤压,粗糙接触面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故A错误;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比如:正在与传送带一起沿斜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却是动力。故B错误;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比如:正在与传送带一起沿斜向上运动的物体。故C错误,D正确。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求密度。公式ρ=m/V。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那么在杠杆平衡的条件下,动力(F1)大于阻力(F2),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时,杠杆为费力杠杆。虽然费力杠杆是费力气的,但是有点在于省了距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筷子、钓竿、晾衣杆等等都是属于费力杠杆的应用

等臂杠杆

等臂杠杆,所谓等臂杠杆,就是杠杆的一种,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比如说天平、跷跷板都属于等臂杠杆。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最初振动(震动)的物体是声源。人就是通过声带的振动来发音。

声音的特点

(1)音调

发声体振动是的快慢叫做频率,因频率不同会造成声音不同,这是音调,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平常我们所说的女高音、女低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2)响度

发声体振动是的幅度叫做响度,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我们平常说响鼓用重锤,就是要增大鼓面振动的振幅,来增大响度。

(3)音色

因发声体的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是音色,平常我们说闻音识人,就是在指音色不同。

声音的分类

根据物体振动时的频率高低,将声音分为三大类:

1.人耳可识别的声音

人耳可以识别的声音是指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后,人是听不到的,但是某些动物可以听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所能听到的高频音的频率会降低,老年人的能减少到10000Hz左右。而我们人的发声频率在100Hz(男低音)到10000Hz(女高音)范围内。

2.超声波

当声音振动的频率大于20000Hz时,就是超声波。超声波的方向性好,在水中的传播举例远,穿透能力强,常用于测距、测速、清洗工具等。

而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的。在现实生活中蝙蝠、海豚都是用超声波交流的。

3.次声波

当声音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时,就是次声波,其频率低,波长就很长,所以能够绕过某些大的障碍物发生衍射,个别频率的次声波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很相近,二者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共振,从而损失器官,甚至导致人死亡。在现实生活中,大象可发出次声波,地震时也会发出次声波。

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其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浴霸中的电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①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②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因为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科目二 《学习动机》

今天要学习的是认知发展一记忆!

认知发展—记忆

(三)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

从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过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取代无意记忆并占主导地位。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以及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小学生的意义记忆不断增加而机械记忆相对减少。到了三四年级,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在小学阶段,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效果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渐提高

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方向发展。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具体形象记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欧姆定律”的内容标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欧姆定律”一节中,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

任务:

(1)物理规律的局限性是中学物理规律之一,请结合本节课,简要分析物理规律的局限性?(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上要求可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进行呈现)。(24分)

14.【答案】解析:

(1)物理规律不是普遍适应的,任何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学生只有马宁缺了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的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欧姆定律也不是普遍适应的,也有其适应条件,就是纯电阻电路和线性原件,两者需要同时满足,只有掌握了欧姆定律的适应条件,才能正确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变换式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过程,提高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建立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欧姆定律研究过程养成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到科学攻关的艰巨性、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科学精神的可贵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难点】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如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提出问题一个标有“3.8V、0.3A”的灯泡的含义是什么?引发同学的思考。

教师进一步说明要想科学合理的对小灯牌的亮度进行控制,就要搞清楚电流、点压、电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新课讲授

1、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曾经做过的实验对电流、点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胆的猜想或假设。

2.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教师提问学生本实验的思路,及控制变量法。并提问学生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思路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并进行展评,选出最好的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时结合一下几个问题:①如何保证电阻一定?②电阻两端的点压大小如何改变?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组进行实验,在开始实验前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直观的结果,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3.总结实验得出结论:

提问实验结论并总结出: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点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补充提问:上述实验数据有误差吗?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并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U-I图像,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师顺势补充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以及单位的统一。

环节3: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式的含义进行深化理解。

环节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

                                                                     一、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注明:资料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