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宁箫语·第61期·这一年,有哪些感悟?·20210811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离上一次写《根宁箫语》,已经一年时间了。
今天为学员答疑,说起轻吐的练法,学员的烦恼是难以把握轻吐动作的力度,试着用喉咙卡气,觉得那样似乎更容易控制轻重,尽管后来也意识到,后者似乎不是正确的方式。
在明确说明以喉咙卡气起音的做法是旁门左道之后,我不免再次啰嗦起学箫进步周期的老话:
乐器演奏学习过程中不少细微动作(也许不是全部,但比例一定不小)的习得和固定过程,其时间周期,往往不得不以月份(甚至更长,例如季度)计算(这还是在比较密集用功练习的前提下说的)。在这个周期里面,练习迟迟不见起色,或技术动作出现反复,很有可能是正常现象——动觉需要人脑的不断关照、做动作的肌肉群需要足够练习量的刺激,且需要时间来生长和变得强壮——切忌心急,切忌轻易怀疑经过验证的方法,切忌轻易怀疑乐器的质量……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坚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就应当有所进步才对,否则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下面,是没写根宁箫语的这一年,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两条感悟:
l 持法之重视休息。针对存在持箫疲劳现象的人,要彻底抛弃把手臂经常保持在45度左右的执念。建议的做法:在用正常姿势演奏之外——经常性地,换气时,让双臂尤其是负担较重的右臂(正手是右臂,反手就是左臂了)适时自然下垂,与躯干贴合,获得瞬间的依靠和休息。长期来说,这样做,能有效地保护右臂,使其不因持续做固定动作而引发疲劳、甚至引发劳损。
l 口法之不二法门。在能够正常发声的前提下,持续进行缩小风门的练习,是提升风门发声效率、适应不同吹口能力、口法灵活性的最重要(不是夸张,确实就是最重要)手段。凡是想要让自己演奏边棱音乐器水平登堂入室的人,都应当对这一点有最深刻的认知,并认真践行之。另外提一句:不论在哪个音域,演奏者的双唇都应始终保持相对的柔软状态,这是让乐器稳定发出漂亮声音的必要条件。
上面两条,够有心人琢磨一阵儿的了,下次再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