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中心是个岛

德国为什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为什么又都失败了?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来谈谈一个人,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人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他于1904年从全球的角度解读了地缘政治。而在此之前,欧洲人往往习惯于将目光锁定在欧洲大陆。

得东欧者得“心脏地带”
得“心脏地带”者得“世界岛”
得“世界岛”者得天下
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世界是由“世界岛”和几个小岛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将世界划分为三大区域。

首先是枢纽区域或称为“心脏地带”,包括了欧亚大陆中心和北方地区,这是“世界岛”上最有战略意义的地理特征。如果你仍对这一地理范围感到陌生的话,那不妨在脑海中构想一下苏联的地图,将之再加上蒙古、伊朗、阿富汗和中国的西北部就差不多了。
其次是紧邻枢纽区域或称为“内新月地带”,包括了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最后是被海洋隔离孤立的几个小岛,也称为“外新月地带”,包括英国,南非,澳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
应当说,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概括成“世界岛”,以此来解释陆权时代的历史和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这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当铁路与航线将亚欧非连成一体,工业化对于心脏地带进行地缘整合后可能激发的地缘潜力,这就使得麦金德的理论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一般认为,麦金德的理论就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德国就是依照他的学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卡尔·豪斯霍弗尔,他积极吸收了麦金德的观点,并通过其学生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向希特勒兜售其理论,为希特勒发动战争提供了理论支撑。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第16章中关于外交政策的部分几乎全盘接纳了卡尔的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每次都联合了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向占据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发动进攻,企图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德国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日耳曼人不够强大,而是孤悬于欧洲大陆以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保证欧洲大陆的平衡,并不愿意一个强大的欧洲出现。最终,以美英为代表的海洋国家成了苏联的盟友,并与苏联一起赢得了战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盎格鲁-撒克逊人其实是很愿意德国将矛头对准苏联的。不过当德国人有望将整个欧洲统一,并有可能据此成为欧亚大陆的霸主时,海洋国家才意识到,这样的局面并不符合它们的利益。
作为英国人的麦金德提出“欧亚大陆枢纽”的初衷,是想提醒英国人注意欧亚大陆的潜力,并从海上找到遏制大陆力量的方法。事实上,当英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土之后,它的基本国策就是防止欧洲大陆上的任何一国坐大。它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地缘位置,虽使英国无望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却让它有机会透过海洋,将视线投向另一片更大的世界成为一个海权强国。
不管麦金德的动机是什么,在美国兴起之前,他的理论的确解释了欧亚大陆上的许多问题。然而这个世界最终的结果是:“世界岛”上的人为了这所谓的世界霸权而争得你死我活,蓦然回首,却发现世界的中心已然转到了美国。
可见,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虽然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时代变了,我们大可不必天天将“世界岛”理论挂在嘴边,那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先说到这,如各位对地缘政治感兴趣,有空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