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2 陈亮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2、陈亮(公元1143—1194年)
南宋法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同甫,又称龙川,浙江永康人。他处在金朝入侵南宋的时代,反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求和,坚决主张抗战。他少年时即喜谈兵略,著有《酌古论》,评论古代用兵的成败得失,曾数次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他和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作过激烈的论战,论战的实质是抗战还是投降、是前进还是倒退。反动统治者视他为“狂怪”,多次将他拘捕入狱,他晚年虽然考中状元,亦未被录用,一生没有做官。“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1],这句诗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
陈亮反对对外屈辱妥协。南宋王朝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屈膝投降,苟安偷生于东南一带。面对这种情景,陈亮大声疾呼:“东南一隅,绝不足以图中原!”他严厉批评反动统治者只求“安逸”,并警告他们说:“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2]他痛斥秦桧的投降路线使“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他对于理学家不谈抗金、不谈改革政治,而热衷于谈论“人性”、“天命”,极其愤慨,指责他们“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他指出“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趋天下之变”,公开宣称儒家的道德教条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理学家死抱住这一套,他称之为“真腐儒之谈也”。
陈亮提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当时朱熹等理学家鼓吹“天理人欲”,说什么“三代”以义理、王道治天下,也就是以“天理”治天下,值得效法;“汉唐”以功利、霸道治天下,充满了“人欲”,应引以为戒。陈亮在《甲辰答朱文晦书》中对这种厚古薄今的反动观点作了尖锐的批判。他说这种说法完全“不能使人心服”,“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既然“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那么也就合于义理、合于王道、合于天理。陈亮反对把“义”和“利”、“王”和“霸”对立起来。朱熹等人所以要鼓吹义利王霸的对立,其目的是要维护“三纲五常之正”,反对法家的改革,反对研究抗金问题,他们把改革和抗金说成是“计功谋利之私”,是所谓“人欲”。陈亮肯定汉唐之治,实质上是肯定改革有理,抗金有理,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妥协投降派。
陈亮主张“实事实功”。他提出“功到成时,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认为能够完成抗金的“事功”,就是有德有理。他反对朱熹等人鼓吹“道在物先”、“理在事外”的唯心主义,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肯定客观世界是物质性的,“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4],事物的道理不是在事物以外,而是在事物之中,叫做“道在物中”。他又说“天地之间,何物非道?”有物就有道,道离不开物。他说理学家离物而论道是“玩心于无形之表”,是不着边际的空谈。这些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无“一艺一能”,结果是“百事不理”。他讥笑理学家“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5]
朱熹当时称霸于思想界,陈亮与之论战,受到很大的压力,但他毫不屈服,坚持斗争。朱熹咒骂陈亮“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这正好说明陈亮击中了理学家的要害。朱熹还诬蔑陈亮的学说“粗豪”,但正如明朝李贽所说,这恰好是陈亮的可贵之处,“士唯患不粗豪耳!”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缺乏的正是这种敢于反对儒家传统的“粗豪”的精神。陈亮对王安石变法有错误的认识。他把历史的发展说成决定于“气”,而对“气”的解释又是神秘主义的,并从中引伸出“运数”,说什么“天道六十年一变”,他想以此来激励南宋统治者抓紧时机,发奋图强,但这种历史观显然是错误的,说明他并没有彻底摆脱儒家天命论的思想形响。著作有《龙川文集》。
注:
[1] 《龙川文集·及第谢恩和御诗韵》。
[2] 《龙川文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3] 《龙川文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 《龙川文集·勉疆行道大有功》。
[5] 《龙川文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