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七章 孔颜儒学非哲学更非宗教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时空相叠,孔颜儒学是穿梭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之光,是和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息息相关,是和恢弘跌宕的历史长河荣辱与共。历史在山河上下穿越,文明在大地往复延伸,孔颜儒学把德性政权教化三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把德性人性物性与历史的演进昭示出明确的脉络。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孔颜儒学弘大精微的涵义,发出自身的德性之光,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寻求中国人世界话语权的提升和准确定位。中国人要突破人类的思维误区,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思路做一个回光返照。中国人要担负起在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中应有的责任。
孔颜儒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是关于德性永恒和人类文明的学问。儒学就是对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总结,六经皆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广行德化,天下一平。夏桀商纣等背德逆天,则国破家亡。孔子及其弟子等把记载这些规律和历史实践的书籍加以整理和编辑,躬行实践和大力弘扬传播,被后人贴上了儒学的标签,成为后人推崇和传诵的儒学十三经。十三经讲的无非就是这么一些真相;德存乎时空,道通乎宇宙,理应乎万物,情发乎人伦,欲萌乎现实,受感乎初心。德厚道长理通情和欲平受顺,德薄道短理背情乖欲浊受逆。
我们首先理清孔颜儒学的几个重要特性:
第一点;孔颜儒学追求的目标是“天下大同”,遵循的原则是“求同存异”。背离天下大同这个目标和排斥求同存异这个原则,则不是孔颜儒学的源流和学派。
第二点;每个人本就是圣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圣人与凡人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内省克己,一个是怨天尤人。
第三点;孔颜儒学不是孔子和其弟子的创新成果。
孔颜儒学只是孔子和其弟子对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集结,但这个文明成果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努力铸造的。这就像司马迁编写《史记》,不能说司马迁创造了《史记》所记载的史实。孔颜儒学虽被后人冠上孔颜圣人的尊称,但儒学不是圣人的独门传授。我们可以把圣人神圣化,但不可以把儒学神秘化、独特化。
第四点;孔子不是那个发光的月亮。
孔子只是给我们标指月亮之所在的那个指月人。孔颜儒学所标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德性,所阐发的是我们自身德性的功用。孔子以手指月,要我们看的是发光的月亮,千万不要误解为发光的是以手指月的孔子。这个发光之月就是我们德性的譬喻,儒学就是孔子指月之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昧心欺人说法。把圣人过度包装和肆意涂抹,都是对历史不负责,对人类灵魂的亵渎。
第五点; 孔颜儒学没有道理可言,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义理可以考究挖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想从儒学里掏出一个可以用来说教的理论就不是真正的孔颜儒学。这就像交通规则规定“靠右行走”,那么有人就问左边谁走啊?大家都靠右行走,形成习惯,规则就是为了一个对秩序的规定,哪有什么道理可以挖掘出来。孔颜儒学亦复如是。以“学”为宗,以“习”为本 ,以“乐”为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而亦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第六点;孔颜等圣人所开创的儒学体系是人类所惟一的文明体系。
德性文明是心灵的家园,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是人可以永远安息的地方。有史以来,人类共有三大文化圈,就是农耕文化圈,游牧文化圈,航海文化圈。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是人现实的生活舞台,是道德的实践场所。但唯独中华农耕文化圈耀升到了文明的层次,这是因为只有孔颜儒学把德性、人性、物性做出了严格的区分和界限,达到了天地人三者合一,真正做到了求同存异,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目标。孔颜儒学是指文明体系,中华是只指文化圈,中国是行政圈,三个概念此处所指的内涵是不同的,所摄受的维度和覆盖的范围是不同的。
第七点;孔颜儒学是一套开放的互动的文明体系。
孔子所建立的是一套开放的互动的文明体系,不仅仅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且是属于宇宙中所有生命体的。儒学就像汉字的演化一样,是跨越时空的,是开放的,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微之处的。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汉字的起源和演化是和文明同步同构的。儒学体系和汉字体系一样,时时刻刻处于和所有生命的互动之中。孔子从没有把自己的学问当做一家之言,独门功夫。长江之水,有源头,但也是整个1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之水的汇聚,才形成滚滚洪流,永恒不息。孔子就像长江之水的源头。
第八点;孔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大使。此中国的孔子非彼尼山的孔子。
从孔子开创私学到儒学传播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孔子是中华民族用心血和灵魂塑造的代表,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形象大使,不再仅仅是指那个生于曲阜尼山编撰过《诗经》《春秋》周游过列国叫孔丘的圣人。把孔子当做学术䦆头,把儒学当做考证对象,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第九点;孔颜儒学中所指的“天”就是德,“德”就是天。
孔子自述中,“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天”不是自然之天,不是人性之天。什么是孔颜儒学中所指的天的概念。天就是德。《尚书 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尚书 大禹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周易 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诗经》对“天”的概念做了大量描述。《诗经 周颂 清庙之什 惟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诗经大雅 荡之什 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在这些经典的记述中,“天”都是和“德”来对应描述的。“德”字的架构本身也隐藏着天的内涵。德字的另一个写法“惪”。是“十”“目”“一”“心”四个字的叠加,十目一心,所有生命都是共有一个心,十目一心,就是求同存异,就是德就是天。这样“天”就变成了与个体生命意志力相互联控的带有时空属性的生命共同体。生命个体通过对德的累加,就可以达到对意志力的累加,实现对生命体中时空属性的控制。伤天害理就是失德,失德就会减少意志对时空属性的控制力,那么个体生命力就会衰减。为什么会出现胎死腹中的个体现象,就是这个生命体的基因(德)中,时空属性的量数为零,没有这个生命体存在的空间量和时间量,这个生命体不能在世间显现。有的人被终身监禁,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空间量变细,有的人夭折或被杀头,就是这个人的时间量被前期过度浪费空了。没有什么上帝可以主宰人的命运,也没有什么原罪可以推定和被审判。孔颜儒学更不是宗教。
第十点;孔颜儒学宣扬的宗旨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且是其天下的主人。孔颜儒学是实学是大学是真学是德学而非哲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凡认为命运有外力控制,或受第三方力量支配的都是迷信。天下就是每个人作的一幅画,或者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人生剧。
第十一点;孔颜儒学指出天下归仁,衡量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是德。
“天下归仁”这是孔颜儒学的核心理念。《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天下是指人们心神所观心力所达的地方,一个文化生态概念。
政出于德。《论语 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第十九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学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第二十一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十二点;孔颜儒学把任何一个自然体,都看成是德性 属性 物性的叠加。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诚”就是德性,不诚无物就是没有德性,物质的实体是不能存在的。自然界的三大构成要素就是物质信息能量,这里“能量”对应“德性”,信息对应属性,物质对应物性。
比方人,要有德性,德性就是父母遗传的基因;要有人性,人性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作为人的属性;还要有物性,物性就是人身是由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等组成的,这些人身结构体需要食物维持生命的存在。
德善能, 人善学, 物善用。崇尚德性,尊重人性,利用物性。
天下文明看中国!能生在中国善莫大焉!
孔元2573年正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