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梧州民族工商业概况专辑(2)
三、小食店、摊挡 过去各地的饮食业多具地方特式,梧州亦然。如驰名的纸包鸡则是,但酒楼饮宴,一席百金,官绅巨贾,才有资格光临享受。一般茶楼多是来往客商,及商店员工、手工业等的日常主顾,但更为广大劳动人民及市民所喜爱的,则是那些小食店和街边摊挡,其中作风老实,物美价廉,方便妥快而又有所特长的,至今尚为人所乐道,仅就 所知,记述一些。 四方井(现百合路)旧称为食街,向为小食店聚集地区,其中月影白粥店的各种油器,随炸随卖,甘香可口,佐以腐竹白果明火白粥,晨早其门如市。光复后由廖文记在原地经营,业务亦不错。 拔记裹蒸粽。该店浅窄,堆放几只大瓦缸,日夜不停炖粽,用料虽非上乘,但火路够,入口香化,食时配以少许生抽、熟油、胡椒粉,间或面上加些芫荽,颇具色、香、味感,花钱少,裹腹快。 其他如高佬元之咸瘦肉粥,坤记豆沙,××豆腐角,润心甜品,标记云吞面,光记牛腩、猪手面,真是咸甜具备,老少咸宜。 至于桂林米粉则有东正路新仑巷口的一档(闻为桂林人开设),其制作卤味米粉,素以味好价廉著称。抗战期间,每次发出空袭警报,群众多聚集北山防空洞附近,以便躲避,那时该便生意兴隆,老俩口便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惜所制不多,后至者多有向隅之叹。光复后大中路有美味香,四方井有食为先,亦专营桂林米粉,以卤牛肉牛什为主,仍是别具一格,闻三十年代在大西路有奇香居(?)亦属别树一帜云。 还有挑担过街号称“天下第二家”的蕉叶糍,居仁路横巷之膝头哥鸡(把砧板放在两腿膝头上斩白切鸡)粥档,也是老梧州所熟悉的大众食品,在深夜每晚多有艾糍、炒粉的叫卖声,河面上那些鱼生粥(或是艇仔粥)、牛腩粉,也是昼夜供应不停的。 据闻民初以至二十年代在大西路与大中路转角处,有一茹木记食品店,设有白切鸡、烧、卤诸式食品店,既可随小酌,又有炒粉、汤粉供应,正是丰俭由人,经济实惠。在未拆城墙以前,曾名噪一时。三十年代在竹安路有大明星饭店,专卖烧鹅饭,每碗饭连菜,既可佐酒,亦可多加一碗白饭,由于所费不多,能醉能饱,不论街坊圩客(附近圩镇到梧做小买卖的人),农民大众,均乐于光顾,据供应毛鹅给该店的牲口栏称,每日平均有一百多只,时为小饭店中之表表者。在小南路有维新饮食店,由于所出售的食品不论裹蒸粽、及第粥,均以精良见称,亦为时人所称道。 四十年代在大南路有元记小食店,门面虽简陋,但以炒牛奶、野鸡卷为号召。每小碟炒牛奶仅五角左右,有微些火腿粒,炸榄仁、加以芫荽、葱白,确有大良风味。 炒粉莉亦是梧州颇具特式的小食。冬令期间,炒粉莉包生菜,各店多有供应,以油水足,镬气够为上乘。笔者初到贵境,曾为亲友邀往品尝,与广东三角洲一带,家庭间常以咸酸菜炒蚬,葱粒炒饭做生菜包馅又有所不同。 此外还有一种街边小食,叫做神仙钵(类似广东之打边炉),用酸醋、糖、羌、蒜做汤,用料以牛什为主,每年冬季,在中山菜市附近、牛皮巷一带,各饮食档多经营此项业务,可围坐七、八人,各自购料,同用一个大瓦钵做边炉㶽,数九寒冬之夜,市民大众,颇喜围炉共酌,三杯落肚,寒意尽消,虽曾在省、港、澳生活的老饕者,对这种食法,亦深感新奇不置,实不让北方的羊肉涮锅专美于前。 随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相信这些颇具地方特式的小食是会陆续恢复和发展的,届时各界群众又可大快朵颐了。 黎菶梧辑录整理 198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