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8的老前辈:一战德军17厘米40倍径重型加农炮
提到德国军队的17厘米口径加农炮,大部分军迷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都是德三军队使用的K18型加农炮,这种射程高达29500米的大炮于1944年春季在安齐奥地区疯狂发射炮弹,沉重打击了盟军的滩头阵地,也给军事爱好者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但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17厘米重型加农炮,虽然它不是一个专业化的设计,但也凭借着不俗的性能向英法军队播撒了毁灭,让没有同射程武器的两国军人可谓是苦不堪言。这款火炮,就是今天的主角:一战德军17厘米40倍径速射加农炮。

1904年,克虏伯公司为布伦瑞克级前无畏舰和德意志级前无畏舰设计了一种比15厘米口径更具破坏力的副炮,于1906年装备德国海军,命名为17cm Schnelladekanone L/40,简称17cm SK L/40,意为17厘米40倍径速射加农炮。该炮战斗全重10.75吨,实际口径为172.6毫米 ,炮管长6.904米,最大射程也超过18公里。这玩意一大特点是使用了克虏伯公司首创的楔形炮闩,这种炮闩的优势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操作容易而迅速,但它必须使用药筒来起后紧塞作用,火药气体的后逸是通过将装药封闭在一个圆锥形金属药筒里来阻止,所以克虏伯公司还额外搞了个全重36.4千克的黄铜发射药筒,不过这种设计也变相削弱了射速。当年布伦瑞克级/德意志级前无畏舰各自装备有14门17厘米舰炮,其中4门安装在舰中部的单炮塔中,其余10门安装在上部结构周围的炮箱中。这些火炮共有1820发备用炮弹,每门130发,射速在机械装弹器的协助下可达6发/分钟。

但在日德兰海战于1916年6月1日落下帷幕后,德国海军意识到前无畏舰已经落伍,于是把5艘隶属于布伦瑞克级和德意志级的前无畏舰拆除退役或降为训练船,它们装备的70门17厘米舰炮也被拆下退场。而此时的德国陆军正好在追求远程加农炮以增强炮兵火力,于是这些火炮就被克虏伯公司计划推荐给陆军使用。事实上,早在1916年2月,德国陆军就在凡尔登地区使用了克虏伯公司用15厘米40倍径舰炮改装的加农炮,这些火炮虽然比较笨重,但破坏力和射程都非常可怖,一度把法国人打的满地找牙。深感满意的德国陆军在看到克虏伯公司的17厘米炮议案后,毫不犹豫的表示同意,并将改造项目全权交给克虏伯公司处理。
既然是要满足陆军需要,那么海军炮塔就不可能沿用下去,克虏伯公司选择把17厘米舰炮安装在可拆卸的厢式炮架上,这种炮架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大型辐轮+轮轴+大架+平衡机+高低机+驻退器+摇架,其中高低机和摇架负责控制俯仰角和横向角,大架和平衡机负责让火炮在发射后保持稳定,辐轮负责让火炮在公路上机动,驻退器负责吸收后坐力。不过17厘米舰炮本身的10.75吨重量实在太大,所以轮式炮架也被设计的很庞大,超过12吨。
但总体来看,克虏伯公司的这种改装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使用舰炮陆地化这种模式直接避免了另外开发新设计所耗费的成本,毕竟德国的金属资源本就不丰富。而且舰炮的设计目的就决定了它具备凶悍的毁杀力,如果另搞设计,未必会比舰炮更猛,所以我个人认为,克虏伯公司的这种做法非常经济化。

大架后部有用于存放各种辅助器材的储物箱,摇架则借助炮架前部的耳轴固定。为了抑制部分后坐力并使炮管返回其原始位置,该炮使用了带有液压复进器和弹簧元件的反冲驻退器。摇架和高低机允许炮管的俯仰角控制在0°到+45°。根据一些数据,炮架提供的实际仰角其实更大,可达+47.5°,但瞄准装置仅允许在+45°时射击。
17厘米使用的是6.411米长的膛线炮管,这种炮管一个特点是厚度高,能够承受较大的膛压。此外,由于炮管长度大,所以该炮可根据弹药的类型将初速加到785-815米/秒。为配合该炮使用,克虏伯公司提供了两种不同特性的高爆炮弹,第一种长度为3倍径,重64千克,其中3.4千克为爆炸装药,由于初始速度为785米/秒,这种弹丸可以在16.9公里内的距离飞行;第二种炮弹长度为4.7倍径,重62.8千克,携带6.5千克炸药,由于重量更轻且更具备流线形,这种炮弹的初速可以达到815米/秒,射程更是有24公里。发射药利用丝绸袋容纳,可以直接放在黄铜套筒中。


由于弹药重量较大,所以重新装填工作需要由几人共同完成。当时的克虏伯重炮大多带有用于装填炮弹和发射药套筒的机械升降机,但17厘米舰炮没有这种装置,所以该炮需要至少3人齐心协力把炮弹和药筒塞入炮膛,再用长杆将它们压实,接着转动高低机手柄将仰角控制到位后,才能拉动击发系索将炮弹打出去,射击完毕后还得将炮管摇平才能重新装填,所以该炮最快射速也只能达到每分钟1发。
虽然如此,改装的加农炮还是在1916年底到1917年初出厂,并且完全通过了炮兵测试委员会的验查。1917年3月,17门该型火炮被移交陆军服役,命名为17cm SK L/40 in Räder Lafette ,简称“17cm SK L/40 i.R.L”,意为“轮式炮架上的17厘米40倍径速射加农炮”。该炮被分配到了德军8个炮兵连中,每个连最多2门。该型加农炮在当时属于军级远程火力,主要用于反炮兵任务,同时也会轰炸敌军后方纵深要地,例如通讯基地、指挥中心、预备队集结地、物资仓库等,17厘米重型加农炮在这些行动中凭借24公里的射程可谓是无往不利,而当时的英法军队没有任何一款榴弹炮或是加农炮能够达到这种射程。法国人的列车炮倒是可以反制,但要等到这些受制于铁道的大块头抵达时,17厘米加农炮已经被马车拖走了。

当然,17厘米重型加农炮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体重太大。虽然该炮可以直接分解为炮身和炮架用马车拖曳,但这两部分加起来有23.5吨,运输起来实在费劲,而当时德军的火炮牵引车数量也不多,所以德军还给这炮搞了个铁路版本。但不管咋样,17厘米重型加农炮还是凭借凶悍的火力成了德军一大不可或缺的角色。这让克虏伯公司后来又继续生产了该型火炮,总数达到了40门。
1918年3月21日,17厘米加农炮作为军属重火力大肆轰炸英军炮兵阵地和后备军集结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们发射的62千克炮弹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不少士兵因为崩溃选择了到处乱跑,最终沦为德军飞机和突击队员的靶子。


后期的战争证明,德国直接将17厘米舰炮和轮式炮架结合起来改造成陆军加农炮是非常经济且高效的做法,在保证了威力的同时不仅给予了火炮合适的公路机动性,还大大控制了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但该炮最终也不过是个威力不凡的战术武器而已,它对参战地区的敌人目标造成了严重破坏,但无法阻止德国在战略上的一败再败。战争最终还是以德国的战败宣告结束,而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也对德国做出来极为严酷的制裁,明文规定不允许被阉割的德国陆军继续使用大口径重型火炮,于是幸存的17厘米重型加农炮全部被战胜国收缴,并在1922年被全部销毁。
不过一战德国的加农炮的设计和运用依然给后世同类型武器的开发提供了些许经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也装备了一批15厘米和17厘米口径的加农炮并且大放异彩,在这里面也多少有一战老前辈的影响。

17厘米40倍径重型加农炮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40门
战斗全重:23500千克
口径:172.6毫米
炮管长度:6.904米
俯仰角:0°到+45°
射速:1发/分钟
炮口初速:785-815米/秒
最大射程:240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