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不接地气?国产剧的无奈与懒惰,黄磊、周迅要背锅
《小敏家》的大结局可谓是圆满了,陈卓战胜了病魔,与刘小敏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在口碑方面却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人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也有的人觉着剧情过于悬浮了。

至于悬浮在哪里,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刘小敏妈妈王素敏一个月的退休金仅有3000元,却入住了每月费用高达上万元的养老院,据网友估算具体金额大概在三万元左右。钱峰一边要卖老家的房子搞事业,另一边却提了一辆新车,诸如此的槽点比比皆是。

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么明睁眼漏的BUG,编剧难道不自知吗?
大势所趋下的迫于无奈
编剧又不傻,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只是迫于无奈而已。
如果有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小敏家》中有着大量的植入广告,这也是如今影视剧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到《小敏家》,出现频率最高的无疑就是某养老院和某品牌汽车了,几乎融入到剧情当中去了。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段相声,在1992年春晚上由冯巩、牛群表演的《办晚会》,该作品讽刺一些指手画脚的赞助商。在相声中,冯巩饰演晚会导演、牛群饰演赞助商毛驴公司的总经理,牛群屡次要求在晚会上给毛驴加“戏”,如若不然就要撤资。搞得冯巩是苦不堪言,好好的一场晚会差一点就变成了“毛驴之夜”,让不少观众捧腹大笑。

现在看来,曾经的笑谈,眼下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编剧们在写剧本时不得不顾及赞助商的利益,按理来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人家是出了钱的。但随着植入广告的大行其道,逐渐开始影响影视剧的口碑了,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巡回检察官》了。仅仅因为某集成灶的植入广告,便导致一部分观众给该剧打了低分,原因在于广告植入的过于生硬了。

当然了,除了编剧,包括导演等影视从业者也免不了要向赞助商低头。说句大实话,这是现阶段影视界的大势所趋,作为观众只能被动接受。
编剧们越来越懒了
不过在无奈之余,编剧们也确实越来越懒了,继而致使剧情越来越不接地气。拿《小敏家》来说,陈卓在创业之前从事的是销售工作,可剧中对这方面的描述几乎为零。为此引来了质疑,调侃陈卓只谈恋爱不工作,客观而言是有些脱离了现实生活。

个人以为,适当加入有关陈卓工作方面的细节,是有利于人物的整体创作的。一般来说,销售类岗位的福利待遇会涉及到通讯、交通类的补助,但相对来说报销流程会比较繁琐。因此销售人员常常会为此而闹心,比如说这个月加油的发票不够了,就需要求别人加油时帮忙开张发票。往往光有发票还不够,公司会指定名头、纳税人识别号等等,让人觉着麻烦至极。

或许有人会问了,有必要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写进剧中吗?
当然有了,生活就是由这些琐碎的小事构成的,而编剧的工作就是将生活琐事写得有滋有味。况且越是细节越是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生存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恰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词叫“升斗小民”,指家里没有多存粮食的贫苦老百姓。在衣食无忧的富人眼里,升斗小民会显得颇为吝啬,甚至有些抠抠搜搜。实则是为生存环境所迫,曾经有一位同事便是如此。夫妻二人皆是外地来的,为了省钱买房真的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食堂买了一碗五毛钱的米饭就着自带的咸菜就是午饭。

想要知晓这些民生百态,坐在家里空想肯定是不行的,故而编剧也有必要适当去体验一下生活。但是眼下的娱乐圈处处充斥着浮躁,有体验生活的功夫,大家都觉着不如多写一个剧本来得实在。
黄磊、周迅背锅
编剧们之所以敢把剧本写得这么悬浮,究其原因是有人兜底,《小敏家》背锅的就是黄磊和周迅。

客观而言,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成败不应该系于一人之身。但随着粉丝文化的盛行,对于娱乐明星的个人崇拜之势也愈演愈烈了,逐渐形成了以演员评剧的现象。即一部戏的好与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大牌演员或者自己青睐的演员参演,从而催生了大批的伪经典剧目。

以《小敏家》为例,黄磊和周迅的演技是无懈可击,但不代表两人主演的剧就一定可谓奉为经典。平心而论,这完全是两件事,但当下的营销模式就是要将之混为一谈。随即产生了强行捆绑的效果,批评某剧等于批评该剧的主演,反之亦是如此。
结语
对于编剧而言,反正口碑由主演扛着,自然就可以自我放飞了。至于主演由粉丝护着,这样便构成了一个闭环,如此一来便可以将普通观众的诉求抛诸脑后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