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劳动妇女节不能是“女神节”

序言
中国妇女报在新媒体平台的一段有关“妇女节更名运动”的短评被网友在各个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热议。支持与批评仿佛都声量巨大,但我粗浅地认为,针对妇女节的“更名运动”的讨论,依然还尚未充分。

首先明确一点,妇女报针对该现象的批评并不是第一天[2]。其批评与众多类似的对该“更名运动”的批评,大多都明确地针对了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将更名成“女神节”“女王节”的妇女节与消费进行强绑定的行为。其行为以给人一种“购买了你就是‘女神’、‘女王’,不然你就只是妇女”的潜意识来进行促进消费。其本质与普通群众乐意在妇女节当天称呼身边的亲朋好友“女神”或“女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针对妇女报的短评进行批评的绝大多数朋友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在此刻与电商、零售的资本共情。更何况你们还可能是其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


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来历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举行街头示威游行,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获得选举权,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2]。在1917年3月8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纺织女工举行罢工及游行,遍及整个城市,也导致俄罗斯革命的开始[3];七日之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确保妇女拥有投票权[1]。1917年,苏俄将3月8日定为国定假期。这一日在1975年联合国正式确认之前,庆祝的地区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如同国际劳动节一样妇女节也发源于“革命老区芝加哥”。而国际劳动妇女节则是对当时女性争取自己的利益与价值的精神的总结。本质上来讲,其是基于女性价值的自我阐述,或者说要求“通过劳动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类基本权力。也正是为此,妇女节的全名叫做“国际劳动妇女节”。相信各位朋友通过高中或者大学的现代基础哲学与政治的学习,应该都能明白“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以及“价值与价格的区别”。在此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女神节”们,到底错在哪?
在以私有化经济为主导,国家资本为重要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系统下,本质来说我们的经济生活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际接轨的。因此劳动价值也自然而然地会进入市场循环。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与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一样,消费主义很容易就能成为所谓的“商品拜物教”对群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但我并无意抵制消费,特别是必要的消费行为。真正需要被批评的是,消费包括其上下游产业(比如:广告,售后服务)过程中,基于价格或消费行为本身的对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标签化”或使其成为我们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节日可以被标签化,去价值化;阶级可以被标签化,去价值化;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人本身亦是如此。

而这一购物节化的促进消费行为,辅助以各色新名字为妇女节进行改名运动,从而达到前文提到的边缘化“妇女”称谓的潜意识。而这一潜意识,又进一步地推动伴随着购物节化的更名运动的展开。
当然,妇女节并不是购物节化的唯一目标。包括“七夕节”“圣诞节”“春节”“感恩节”“盂兰盆节”等等一系列各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生于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梗节日”例如“双11光棍节”都或多或少地被电商等消费市场潜规则制定者、执行者购物节化,或多或少地在消解这些节日的价值与文化。

但为什么面对这些节日的商业化或消费化我并没有任何担心呢?
一方面,多数节日本来就具备齐聚一堂与享受收获的性质,例如春节。我们大可以在这些节日里回顾一年的收获,进而进行适当的甚至超越价值本身的消费。传统文化也由于其深度绑定在庆祝该节日的民族的基因中,并没有被淡忘或对其本质(例如“团圆”之于春节)的边缘化的危险。另一方面,例如“双十一光棍节”其本身就是互联网文化的亚文化。说得直白一些这本来就是当年网民的“图一乐”的产物,即便现如今已经完全被消费主义所消解,也不会上升到“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损失”。
但妇女节却并不一样,首先它作为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具象体现与纪念,并没有稳定地、成百上千年长地绑定在某个文化或民族之上。非常直观的现象即从社会主义阵营近乎大多半溃败的90年代开始,仅仅30余年,妇女节、劳动节就已经在西方社会(甚至包括笔者留学的相对中间偏左派支持与理解大政府政治的德国社会)被自然或人为地绝大部分消解在历史之中。没有基于此的庆祝,假期,甚至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有这样的节日,即便它们是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节日。
与此同时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女性平权以及通过劳动实现自我的价值的目标依然处于待实现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追求实现“女性通过劳动获得自我价值”的节日里,用消费主义消解女性的劳动价值,并用商品的价格属性为女性贴上标签,甚至在对节日的“更名运动”中形成基于消费的女性自我认同的潜意识,这难道不值得批评吗?

笔者也许多余的担忧
以“双十一光棍节”更名且被消解后成为“双十一购物节”为例。如果放任这一现象继续下去,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也会被消解成为购物动机,且妇女这个称谓也会随之被彻底的边缘化,甚至被群众所嫌弃。而女性平权也会如同现在的西方社会一般,禁锢在性别冲突和斟词酌句里,而女性依然不能够通过劳动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从而真正的摆脱“家庭的附庸”“男性的附庸”“社会的边缘人”“职场的被歧视对象”等等形象。这正是包括妇女报在内,笔者与其他同志们年复一年对此进行批评的根本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提到妇女节想到的只有购物网站上“女神节”的化妆品打折;劳动节也基于消费主义被消解成为“高级打工精英自我犒赏节”。这难道不是十分诡异且危险的吗?
但正如笔者所写到的,还有包括妇女报在内诸多同志们对此年复一年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依然可以得到社会声音中大规模的响应,笔者上文所担忧的未来,也许不会真的到来。


United Nations page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WD. Un.org. [2012-03-08].
^ 妇女报发文:妇女节得来不易请勿娱乐消费,女王女神节莫碰瓷. 澎湃新闻. 2022-03-08 [2022-03-08].
^ February Revolution. RIA Novosti.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