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诗”的古人之定论
“诗之本源”这个问题,从诗经正经开始传播,开始——也就是春秋末年,孔子从尹版《诗》修订(删减)成孔版《诗》以后——大家就一直在讨论。从夏、商到春秋,实际上已经断代了一次了,也就是常说的“礼乐崩坏”、“道之不传”:《诗》的内容传下来了一部分;但本源的理论,却是失传的,这两千多年以来,只有后人的研究,而没有先人的第一手资料,当然,除了《诗》《书》《易》这唯三的原本古书。
传承至今的《诗》的研究,从孔子、从儒家开始。孔子对《诗》的评价极高,“不学诗,无以言”嘛。按正史记载,儒家所传之《诗》,全部都是乐曲,“诗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世家》)。
周王朝是尚文的,偏偏正好有一个写明了就是管“诗”的官: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孟是第一;孟春,是春天的第一个月,也就是正月,准确来说是指从立春至惊蜇这段时间。此时刚刚过完年,过完春节,春天开始了,群居起来过冬的人们散了,各家各户开始准备新一年的春耕。采诗官(行人)在路边上,敲响木铎(以木为舌的铜制大铃),对众宣示(即“徇”)采诗;采完之后统一汇总到太师桌上(虽然那时没现代意义上桌子),由太师整理它们的音律,相当于我们现在一首歌之中的“编曲”,最后把“诗”献给天子。
所以为什么初版三千首《诗》的编纂者是尹吉甫啊?他是周宣王时的太师,宣王之后就是周幽王了,周幽王时西周就亡了。因为有很多诗的内容都被认为(但无法实锤)时代很往后,所以指定就是他了。
既然如此,那么,不知道多少年前的老祖宗为什么要写“诗”呢,肯定是为了音乐,为了唱。《礼记》当中的《乐记》便说: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乐言篇》)
人人都有性格、气质、心智这些本性,但哀、乐、喜、怒等情感变化并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然后才表现为一定的情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乐象篇》)
诗抒发内心的志意,歌吟唱内心的声音,舞表达内心的姿态。这三者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再用乐器演奏、表达出来。
《乐记》,把诗列为了音乐歌舞的同类,都是人类用于表达强烈感情的艺术;“诗”是同“歌”、“舞”一样的音乐的三具象之一。
《汉书·艺文志》则在统计《诗》(的历史、版本)的时候,顺便介绍说: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所以心感受到了或哀或乐,就用歌唱、吟咏的声音表达出来。普通的用语言朗诵的叫诗,拖着调子唱出来的就叫歌。
总而言之。诗,是感情的体现,是歌曲的基础,是音乐的载体。此观点最为著名的表述一定是来自《诗经》的序言,俗称的《诗大序》中的那段话: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