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岳峰:什么是美国的政治逻辑误区及误判?我们要警惕怎样的西方话语陷阱?
误区一: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仍然停留于前苏联的一大二公、集中计划、否定打压民营企业的概念上,这一点是由认知误区而带来的方向误判。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在给受表彰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明确“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多次提出“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来在“鼓励、支持、引导”这三个词语后面,又加上了“保护”一词。所以对于民营企业的完整表述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使得西方学者得出“历史即将终结”的判断,当时有一本风靡一时的著作叫《历史的终结》,作者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他认为苏联解体,意味着西方政治模式和价值观的彻底胜利,从此整个世界只需要按照一种制度去运行就可以了,从此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体系将成为唯一的政治形态,历史到此终结了。可是,历史充满多样性和精彩性,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是“社会主义”四个字,同样的名称,但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赋予了社会主义概念新的内涵,和僵化的前苏联模式截然不同。
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鼓励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发展,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小微创业者、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多元化发展,通过简政放权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权的清晰化,使得国企逐步成为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
在经济手段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鼓励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社会主义四个字的重点在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避免劳资权利失衡;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在民生基础设施领域,要保留国有企业,以承担公益性的使命。
在财富分配中,尊重和保护因能力大小不同、勤奋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距,但是第二次分配当中,政府之手会倾向照顾弱者,防止赢者通吃,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目的在于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市场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调节的综合体,将先富与共富,竞争与公平相互融合,这不是僵化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此社会主义不是彼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化,私人不允许生产销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纳入到政府计划当中,中国的改革早就突破了这种模式。同样的概念名称,其实是不同的内涵。
中国的心态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在坚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集中世界各种主义中的精华来振兴自己;美国则有点像中国当年的满清政府一样,自认为“天朝上国”,要用自己的单边主义改造全世界,心态上越来越虚妄,逻辑上越来越狭窄。
误区二:美国一些政客自以为屹立于世界的山巅,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自以为是地将制度模式和思维价值观强行施加于其他国家。认为自己的制度和法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被简单移植到另一个历史风俗、思想文化不同的国家。他们自恋地以为自己的制度是最完美的,你们跟我不同就是你不对,你搞得比我好,那肯定是你作弊了。你强大我固然不爽,但更令我不爽的是,你居然不按照我所期望的样子,我所设定的套路去强大。
误区三:长期的自恋自大,以及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导致美国落入自己的逻辑陷阱,视野变得很狭窄,思维上变得很局限,理解力变得很迟钝,在西方民主模式之外的其他成功经验,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难以理解的,凡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都是坏东西。在美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经验和封闭逻辑里,一切我所不理解的都是不合理的,不按照美国设定的价值和规则,就无法获得自由繁荣,可你中国按照自己的道路居然也能保持稳定发展与国家繁荣,这是我美国无法理解的,因为无法理解,所以不能容忍,我要视你为异类。
误区四:试图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纳入自己的逻辑概念里进行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市场繁荣,包括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举国动员能力、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超出了美国的理解范围,是西方政治逻辑所解释不了的。中国实现市场化改革,在他们的固定逻辑了,认为市场化改革必然需要配套他们西方的政治模式,这样市场化改革才可能成功。结果没想到,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只要市场经济,不要西方式的政治,成功实现了市场经济与西方民主模式的分离,不搞西方式政治,市场经济依然能够成功。美国人很不解,很困惑。美国《洛杉矶时报》有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拥抱了市场经济,但是它避开了西方式自由。美国的政治家也好学者也好,很多人仍然停留于自己狭隘的经验里,沉溺于封闭的逻辑里不可自拔。
误区五,把“反华”当作维护“民主”,将中西方关系渲染为“民主对专制”。这不仅是逻辑误区,更是一种严重的战略误判,当然也有可能是故意给中国设置话语陷阱,故意营造出美国“反华”是为了维护“民主”的价值观这一话语陷阱。我们中国要高度警惕美国在全世界营造的这种逻辑陷阱与话语霸权。
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我们分析一下美国政客的心理,他们有着莫名奇妙的文明优越感,并且将民主视作为自己的专利,别无分号,你必须按照我设定的价值规则来,才叫民主,否者就是专制。大家注意,这个可能不仅仅是战略误判,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话语陷阱,凡是实施西方式民主的,错的也是对的,否则,对的也是错的。美国没有资格单方面定义并专享“民主”,更没格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并在世界各地推行所谓“民主改造”计划。
其实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我们愿意看到的是,在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前提下,中国和美国能够为民主制度提供不同方案,贡献不同经验。同时,中国要警惕美国“民主还是专制”的话语陷阱,不要被对方划定的思维逻辑框架束缚了头脑。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让“中国式民主”的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