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化变迁||《文化人类学》阅读笔记2
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去思考和会中那些与其他人共享的社会观念和习俗,认为它们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而当比较产生时,我们便能够意识到“文化”,如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父母的时代所秉持的文化理念的差异。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整套习得性的行为与观念,包括信仰、态度、价值观和理念,它们是某个特定社会或其他社会群体的典型特征。这个概念中的“社会”在很多人类学家看来,指的是占据特定的领地并且说一种邻近的人群通常无法理解的共同语言的人类群体。即,社会指某个人类群体,文化则是习得的和共享的行为、观念及这些人所具有的特征。
(1)文化的普遍共享性
文化是为某些社会群体普遍共享的。社会内部某个群体普遍共享的习俗叫“亚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享该社会特定的文化属性,即便在文化惯例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会结婚,也依然有人选择不婚。而个体性差异也正是新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
(2)文化的习得性
文化除了是共享的之外,它还必须是习得的。区别于生物遗传的进食行为等,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如吃什么、什么时候吃等。一切动物都会表现出习得性行为,而其中那些可能被某个人群中的大多数个体所共享的习得性行为会被视为是文化。换而言之,如果行为是共享的且是社会性习得的,则可以被认为是文化。如果在所有社会中都发现了特定的行为或观念,它们便可能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果特定的行为与观念在不同社会之间产生了变化,则它们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是文化的。
动物生命周期中,幼年期占比大致反映出此种动物在生存中对习得性行为的依赖程度。人类具有最长的幼年期,表明我们非常依赖习得性行为。我们很多观念和行为是从他人处获得的,是从口头的或符号性语言的帮助下获得的。
2文化的制约
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强调,文化是某种外在于我们的事物,它会对我们施加巨大的强制力。我们之所以没有时刻感受到文化的约束力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在遵循它所要求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什么是可接受行为的标准或规则,即“规范”。
文化制约有直接制约和间接制约两种形式。直接制约是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约束,如参加葬礼时的服装要求。间接制约则是不太明显但却力度不减的约束,如我到四川来大家都在讲四川话,虽然没有明面要求我在这儿一定要将四川话才能够生活,但大家的回应以及从众的社会压力会形成间接制约让说普通话的我被某种程度束缚。
3民族中心主义对文化研究的阻碍
只根据自身的文化来评判其他文化的人们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他们认为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是正确的,而那些不与他们共享相同模式的人则是不道德的或低劣的。
民族中心主义会阻碍我们理解自身的文化和其他社群的风俗习惯。当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便不太可能去探究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此外,民族中心主义的对立面,对他者文化的美化,也会阻碍文化研究。
4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应当将文化放置在该社会的背景之下加以理解,因而一切文化模式都有同等的合理正当性。
人类学家Elizabeth Zechenter强烈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她认为,文化相对主义坚持不存在普遍的道德原则,可他们却坚持对所有文化宽容,而如果宽容是一种普遍原则,那为什么不能存在其他的普遍性原则?另外,她还指出,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和有权势的人经常利用文化相对主义的概念使他们想要的传统合法化。
5文化的描述
虽然个体对既定的刺激会做出有差异的反应,但文化会将其限定在某个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而,人类学家通过观察访谈去揭示所研究的社会的特征的风俗习惯和可接受行为的限度。譬如,恋爱的某些规则,情侣之间的约会地点、约会行为、约会进入更进一步发展的时长等。
除开这些“现实”的文化,人类学家也研究“理想”的文化特质。有一些理念可能从未落地实现(如人人平等),它们只是表示出了人们希望看到的正确行为。这些“应该”之理念也是我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即便“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这样的理想文化特质从未在现实中出现过。
6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动力可能来源于社会内部,也可能来源于外部。源自社会内部或外部的发现与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根源,这种发现或发明可能是某种物体,也可以是观念和行为。
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调整原有的行为和思维以适应新的环境,那么这种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一致性压力就会产生文化变迁。当足够多的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时,我们可以说文化产生了变迁。
(1)扩散
如果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相接触,也会发生扩散,即从另一个社会采借文化要素并使之融入到接受群体的文化中。扩散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毗邻社会传播)、间接接触(通过第三方传播)或刺激扩散(文化特质的知识刺激本土对应物发明或发展)。文化采借是选择性的而非自动的,因为文化特征存在沟通程度上的差异。
(2)涵化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密切接触时产生的变化称为“涵化”。涵化是不同社会之间在主导-附属关系的背景下发生广泛文化采借的过程。大多情况下,附属性的或较为弱势的社会会向主导性或强势的社会采借文化。比如文化变迁的外部压力——征服或殖民文化便是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使其他群体产生文化变迁。受支配的人们通常除了接受改变之外别无选择。处于附属地位的人们也可能会意识到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成员享有更加安全的生活条件,他们因此会认同主流文化。社会学家所使用的同化概念,则更多地被用于描述个体习得主流群体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的过程。
(3)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跨越地球表面广阔区域的商品、人口、信息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全球化是过去的“文化扩散”、“涵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或“商业化”现象的一种更加普遍的变体称呼。
全球化肇始于1500年,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探险与扩张而产生。全球化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其他文化中的人们共享行为与观念。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的波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它会加速疾病在世界的传播。但世界贸易也会拉动经济发展。只是,技术的进步会加剧国家内部的不平等,富人通常是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经济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
虽然全球化在某些方面减少了文化多样性,但全球化并没有彻底消除文化多样性。许多人会有意引入文化差异来肯定族群身份。
来源: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作者: [美] 卡罗尔·R.恩贝尔 / [美] 梅尔文·恩贝尔
译者: 王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