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风暴之后:苏联军队在东北做了什么?【弹星说】

苏联确实有摘桃子的目的,这点从雅尔塔密约就可以看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桃树是中国,果府统治下的中国,而不是日本。所以出兵东北跟核爆无关,是为争夺胜利果实的早有预谋的举动,而且也没有哪个有足够知识储备的人会相信核爆后2天苏联就能策动起数十万的军队发动进攻。
至于原子弹和红色风暴哪个决定了日本的投降,我觉得要结合当时日本高层的战略来分析。军部的高层其实是不相信一亿玉碎的鬼话的,真开始一亿玉碎他们根本保不住位子,群众自发性的暴动就能叫他们完犊子了;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宣传吓阻盟军的登陆,让盟军因进攻本岛可能的巨大损失而放弃行动,从而争取有条件的投降。而如果没吓住,盟军真的登陆了,那就皇族和高官集体开润满洲,让盟军在日本列岛死耗,耗得差不多了让苏联来调停。他们相信美苏的矛盾终有一日会爆发,而自己只要苟到那时就能取得比较好的待遇(事实上二战结束,美苏矛盾就变成了主要矛盾,他们中的许多人确实吃到了这波红利逃脱了制裁)。
那么核爆和红色风暴对这个战略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首先是核爆,彼时日本对于原子弹的情报非常有限,他们不知道美国有多少原子弹,更不知道原子弹的生产成本如何。如果它能成为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武器(比出动数百架b29搞轰炸更低),那盟军完全可以对日本维持长期甚至常态化的战略轰炸,让日本彻底回到前工业时代,从而免除登陆的伤亡(从美国展现出的恐怖工业能力来看,日本人有理由相信这点)。因此对于情报还不充足的日本人而言,原子弹大大削弱了一亿玉碎口号的威慑力,迫使他们考虑其他策略。
就在这个关头,苏军打了过来。红色风暴让东北成为了战区,一亿玉碎策略预期中的稳定后方不存在了;苏联拒绝在美日中的中立立场,战争的有力调停人也没有了,美苏现阶段的合作意向压过了分歧(当然会拒绝,你日本给了苏联啥,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又给了苏联多少,不知道日本人喝了多少才会觉得苏联会在美日之间中立)。苏联的出兵,使得一亿玉碎从对敌人的威慑变成了可怕的现实,发动战争、维持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这下要陪他们的“臣民”一起玉碎了,他们害怕了,终于不得不考虑投降了。
总的来说,核爆和红色风暴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拆解了日本的一亿玉碎策略。日本对原子弹的未知和盟军对日本果真能玉碎的未知,双方的未知构成了某种均衡,从而大大削弱了威慑性;而苏军出兵东北势如破竹,如釜底抽薪一般断了高层们的退路,让他们对自身玉碎的懦弱压过了对其他出路的幻想。从事后来看,那些在战争时最狂热叫嚣得最狠仿佛最勇敢的军国主义分子,恰恰是最懦弱最舍不得自身高官贵胄身份的懦夫。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原子弹带来的威慑平衡确实有积极意义,但是苏军打破幻想的一击才应该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