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增长框架与极简主义企业家

01
Airbnb 前产品主管以及创投圈大佬Lenny Rachitsky之前在newsletter上提到过一篇讲产品增长框架的文章,即所谓的赛车增长框架(The Racecar Growth Framework)。(注:产品圈的同学可以去关注Lenny的推特和Substack,里面有很多产品方面的干货)
这篇文章由Lenny与增长策略公司 Basis One 创始人Dan Hockenmaier合著,作者在《playbook for customer acquisition》(用户获客手册)中提到,用户增长的三种基本渠道:效果营销(Performance marketing)、裂变(Virality)、内容营销(Content),如果你是从事面向消费者的业务,那么这是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唯一三个选择。
什么是赛车增长框架
如果将业务增长比作一辆高性能赛车,那么一款产品或公司业务增长的主要策略和影响因素就与赛车的组成部件存在着比较形象的类比关系。
1)增长引擎/发动机(The (Growth) Engine)
增长引擎是业务增长中最为需要关注和深刻理解的部分,这是支持大部分增长且可以自我维持的增长循环( Growth Loop)。
作者认为,业务增长基本上来自于四大增长引擎:效果营销(Performance marketing)、裂变(Virality)、内容营销(Content)、销售(Sales):
效果营销(Performance marketing):比如Facebook投放、谷歌关键词广告AdWords(搜索引擎营销SEM)、电视广告;
裂变营销(Virality):比如口碑(Word-of-mouth)、推荐(referrals)、邀请好友(inviting friends)等;
内容营销(Content):比如SEO、可分享的视频( shareable videos)、业务通讯邮件(newsletters);
销售驱动(Sales):比如集客营销(Inbound Marketing)、推式营销(Outbound Marketing);
注:关于集客营销与推式营销可参考
公众号“MarTechCareer”的文章:什么是集客营销与推式营销?
知乎话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43143
此外,还有两类增长引擎:合作伙伴营销(比如渠道伙伴channel partners, 联盟affiliates marketing, 整合integrations)、物理空间(比如零售点retail locations、货架陈列shelf placement),但这两类增长引擎不是很常见。
创业公司起初可能大部分增长来自一种增长引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规模增长适时增加其他增长引擎。至于如何选择增长引擎,则需要验证(符合商业模式&看数据)-执行(投入大量跨部分资源&改善产品和用户体验)-规模化三步走。
作者认为,下述公司成功运用这四大核心增长引擎:
Uber/Lyft: Virality + Performance marketing
Snapchat: Virality
Zoom: Virality + Sales
Slack: Virality + Sales
Salesforce: Sales
Thumbtack: Content + Performance marketing
Atlassian: Virality + Sales
Airbnb: Virality + Performance marketing
Eventbrite: Virality + Content
Tesla: Virality + Sales
2)涡轮增压器(Turbo boosts)
这里指的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的短暂加速增长的事件或活动,比如公关、事件营销、品牌营销活动。
日常增长中无法过度依赖这种短期不可持续的刺激,但是这些增长方法对于启动阶段或加速增长率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公司重要转折点,比如点燃启动火花,或发布新产品、进入新市场。
在Lenny的另一篇Newsletter中(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turbo-boosts),嘉宾作者Ali Abouelatta通过《60 ideas to boost your growth》总结了当今大公司获取前1000个用户的常见套路,包括:
Create a viral video:创作病毒传播视频
Launch a mini-product, or “drop”:发布迷你版产品或涓滴上新。比如冥想应用Calm发布前开发“两分钟什么都不做”(Donothingfor2minutes)网页。所谓Drop目前似乎没有统一且标准的翻译,暂且根据字义翻译为“涓滴上新”,这是一种在时尚潮牌和奢侈品行业比较流行的营销方式,“指的是一次只推出季节性系列的一件单品,同时保持生产数量少于需求量”,如此“饥饿营销”可以引发关注、激发FOMO(错失恐惧症)、给消费者创造社交货币及带来新鲜感;
Run an enticing limited-time offer:诱人的限时供给、邀约或报价
Coordinate an influencer-led promotion:联合网红营销
Co-marketing:联合营销&跨界合作
Organize an exciting offline experience:组织刺激的线下体验
Pick a fight:“碰瓷”大公司或头部竞品

而Lenny自己也写过一篇总结和分析互联网头部 App 的前 1000 名用户获取策略的文章,公众号“白鲸出海”翻译过,详情参考如下文章:《头部App都是怎么冷启动,找到前1000名用户的?》
3)润滑(Lubricants)
润滑剂并不直接驱动增长,但却可以优化增长引擎运行的效率,比如提高用户转化率、更强的品牌心智以及更高的用户留存率。
4)燃料(Fuel)
这里指的是增长引擎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投入(input),比如资本、内容、用户。
比如,付费营销和销售都需要花费钱,需要关注ROI;内容营销需要很多吸引用户的内容以及用户自我创造的内容(UGC);裂变需要更多的初始用户,需要关注K因子。
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常见的六大增长陷阱,意在提醒增长团队要确认产品处于生命周期S曲线的哪一阶段,并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增长策略。
比如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在需要短期一次性刺激的时候聚焦在主要增长引擎上,尤其是在缺乏初始用户和资本的创业公司早期;再比如没有适时转向可规模化增长引擎上,而是过分投入大量精力在小的产品优化上,以及依赖单一增长引擎而不是根据ROI情况探索第二第三增长引擎。
02
刷推特时看到Andrew Chen预告新书《The Cold Start Problem》12月7号上线网上商店,已经有人拿到实体书并在网上晒处理。Andrew Chen写完书后营销的相当卖力,估计到时候会又一波新书售卖热潮。
不过,我看到他点赞的一篇贴文提到了上个月底上市的另一本创投类书籍《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How Great Founders Do More with Less 》,中文翻译为:《极简主义企业家: 伟大的创始人如何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目前无中文版)。

作者Sahil Lavingia“17岁被Pinterest创始人本·希伯曼(Ben Silbermann)和埃文·沙普(Evan Sharp)看中,当时刚进大学的他马上辍了学成为Pinterest二号员工”,也是Pinterest 最早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之一,但19岁放弃了大笔Pinterest期权,独自创办了Gumroad ,报道称其为硅谷神童。
孤陋寡闻了,随手网上找到一些与其相关的介绍文章:
创办独角兽的血泪深坑,这个硅谷创业者用了八年时间来填
硅谷独角兽“创败者”反思:VC帮不上太多忙
硅谷传奇青年Lavingia的创业故事(下)
这家公司只有 1 个员工,却每年帮打工人赚 1.75 亿美元
如何激发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经纬低调出品】
这本新书目前在亚马逊有售,而且有配套的官网和课程,我从电子书网站Z-Library找到这本书,但英语难住了我,具体写的怎么样,等我啃下来再说。

书籍配套官网:https://www.minimalistentrepreneur.com/book
03
过去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从刷完几本文案书后就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王诗沐的《幕后产品》,同时也在刷网上的一些产品经理培训课程。之所以对产品经理这一岗位产生了兴趣并非是要转岗,实在是为了方便工作上的协作,以及汲取一些通用的思考和做事方式。
从目前的体感来看,市面上几乎所有我所能接触到的产品经理培训课程是啰嗦的、空洞的、形而上的、蜻蜓点水的、结构混乱的以及脱离实际的,我有时候就怀疑这些课程的研发人员自己都没有正儿八经干过几年产品,或者有没有真正地调研过用户并洞察出学习者的痛点,如此批量培养的产品新人到了工作上怕是要吃很大的亏、走很多冤枉路。
产品无法速成,而且很多时候确实需要灵性和悟性等天赋的东西,即便很多人做到了好多年,很可能只是个文档熟练工,而他们在中年危机来临时会越发焦虑。
从即刻上以及票圈日常产品经理的动态来看,很多人陷入执行层或具体的细节中,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曾多看几眼外界周遭或者哪怕更高一层的东西。也许是移动互联网红利抬高了产品经理的地位,让一些产品经理有种自视甚高、产品改变世界的幻觉。
同样如此的还有数据分析师或者商业分析师,以为掌握了数据分析就可以撬动产品和业务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实际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数据分析都是构成业务发展的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很多时候还达不到决定业务的分量,甚至从全局来看无足轻重。
从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具体岗位的角度来看,你会更能明白自己岗位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具有更大的格局和视野。这也是我建议很多产品或者运营等互联网从业者在岗位熟练之后开启自己微创业的原因。只有你无所依凭、亲自操盘了一项东西,你才能戒掉自己身上的傲娇、眼高手低和虚幻的优越感,真正走入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