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人生意义问题的自我审视与哲学追问

2022-09-11 18:17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人生意义问题的自我审视与哲学追问

 

蒋  楼             杨镠印

 

镠印:楼哥,您好!我写作业的时候感觉有些观点缺乏一些理论理解,尤其是涉及马克思思想的一些想法。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正不正确,因此想请楼哥帮忙解答一下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下是我的作业。

一、缘起于“人生哲学三题”的人生意义问题

所谓“人生哲学三题”,即人们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从小到大,这三个问题就常常萦绕在我的耳畔,每次思考时都很快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故时常嗤之以鼻,认为所谓“终极”也不过如此。但回顾时却发现,“终极”不在于无法回答,而是没有永恒的答案。

 小时候,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即我是杨镠印,来自妈妈的肚子,要去读初中、高中。年纪更大了一些后,我认为我其实是脑子里的思维,所谓名字、身份都不过是思维这团内核的外表,而我来自于父母,最终归往死亡。而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当我重新审视这三个问题时,也有了新的感触。首先,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其实不是表面上对自己身份、代表的提问,更多的则是对存在的思索。广义上的“我”是由外在身体、器官与脑海中的思维所构成,但单独的以上成分却又不是“我”。从唯心主义思考,引入灵魂可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能代表我的就是灵魂,灵魂寄居的躯体与人世间的代号均不是我。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我”这个有机个体实则是微观世界中细胞等物质共同工作配合的宏观表现。其次,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可以在对我是谁的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加以分析。从唯心的角度来看,我来自何处即灵魂来自何处,但灵魂本身便是一个假设或没有得到验证的“理论”,过多思考这个问题必将引入更多的假设,没有过多的指导价值。而从唯物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便是在询问:细胞间这种有规律的配合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规则让没有意识的受精卵细胞(假设意识是脑细胞工作的宏观产物)不断演化配合?现代生物学认为是DNA的控制。第三,关于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可以做同样地分析。唯心的角度即询问灵魂的归处,如佛教认为本世为修行,旨在下一世灵魂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无边的乐趣。这么想来,是否宗教的存在从某些角度看实则是为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答案,接受它,你便有了“信仰”,即存在的答案。而从唯物的角度讲,人乃至生物必然走向死亡,所有细胞死亡或失去配合(心脏停跳与脑死亡),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人活着的意义。

二、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宏观社会的角度阐述人的存在,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便是人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认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但当我在思考马克思的理论时,认为其上依然缺乏了一个“精神指导”,即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人天生附属了“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这一标签的原因,故必须要通过劳动和在社会上的活动实现自己为人的价值吗?而当我看到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到的另一种观点时,让我有了启发,叔本华在著作中提到“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因此对于生存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不移的,只要我们怀抱着生存意志,我们就决不能对我们的生存忧烦,哪怕是在临死的一刻。”同样,他认为“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因此,由于人生是痛苦的,寻求快乐与解脱痛苦便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回顾我们自己的生活,似乎就是这样,我们不断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多快乐,哪怕学习本身是痛苦的;我们玩游戏、看电影则是直接暂时脱离“现实”,进入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求快乐,而那些看似壮烈的伟人则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信念而做出了牺牲,实则也是为了追求快乐(可能这种快乐更高级或在外人看来更难得)。但若人只是一味追求快乐,很有可能会对整体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如吸毒、抢银行等犯罪行为,为了更多人的快乐(保证生活的安全满足最基本的快乐),人类社会便有了各种约束。既然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那么快乐有没有高低之分呢?在我看来应该是有的,而这应该和追求快乐的痛苦过程长短有关,若是过程越艰难越痛苦,那么实现后的快乐则越高级。当然这要排除通过毒品或相关物质直接刺激身体这一过程,因为这种过程并非人自身产生快乐,而是通过物质刺激,便不在讨论之中。总而言之,若建立在以上的人生意义假设中,对于未来则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与快乐的态度。虽然最终人都会死亡,但死亡不是目的,获得美与快乐才是其意义。若个人获得美与快乐的途径与社会国家的一致,在旁人看来或从政治宣传角度看,这个人便是高尚的;若关系不完全重合,这个人便是我们看来的普通人;若关系相违背,则这个人在我们看来便是“恶人”。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懂得约束、找到长远的快乐与一种“美”的眼光看待现在,便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

 

电气工程学院2015级四班 杨镠印

2017年6月6日

 

蒋楼:杨镠印同学,你好!很高兴与你交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大问题。通过对你《人生意义问题的自我审视与哲学追问》作业的学习,我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这里面既包括对你所思考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直接回应,也包括对你的运思和行文中所隐含和流露出来的其他方面问题的评价和引导。

首先,你在运思和行文中多处使用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关于这一对概念本身也要做进一步的前提追问。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古希腊哲学那里就有了最初的形态。后来,经过中世纪到了近现代社会,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潮流中得以发展,并成为互相对立的两大哲学阵营,它们的思想观点也成为西方哲学内部不同阵营不可逾越和根本冲突的党性原则。19世纪中叶,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诞生了,但是这种现代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并不是对旧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 的简单抄袭和完全照搬,而是实现了西方哲学史的革命性变革,即西方哲学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论转向的哲学变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这种新哲学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双重批判、变革和超越,即吉林大学的孙正聿教授所说的“从两极到中介”的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的众多流派及其思想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在西方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系列哲学运动中,不但实现了哲学理论及其方法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而且随之促使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原则的历史性变革。因此,我们在使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的时候,首先要对其作前提性的思考和界定。“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种哲学形态和两套哲学方法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和模式,而是一个历史性的多样化的东西,并且处于不断地永恒发展的状态。只有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相关关系的丰富内涵进行明晰性的把握之后,我们才能使之变成我们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原则,也才能真正高效地分析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其次,由于你的理工科的知识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学理的欠缺,你在分析人的生命本性和人的发展等相关问题时,使用了很多诸如脑科学、生物学、心理学、机械学和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概念话语,其实这些概念话语并不是理解和把握人的生命本性和人的发展的最佳方式和方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种生命”和“类生命”相统一的双重生命本性。其中,“种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自在生命和生物学生命的体现,“类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自为生命和文化生命的表征。人之所以作为人而成为人,不仅在于其“种生命”的生命存在,更重要的在于其“类生命”的生命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这种人的“类生命”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生命、自为生命和文化生命。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突出表现在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生命。因而,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人的生命本性和人的发展等相关问题时就必须从“类生命”的角度将人看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和文化存在。那么,人的文化生命何以可能呢?其实,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性的存在,主要根源于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在实践活动的意义上,人才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处于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虚幻的人和离群索居式的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种生命”与“类生命”才能实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

第三,关于人到底有没有本质,到底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问题,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始终存在争议和分歧的问题。不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还是西方哲学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争论,都跟人的本质问题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自然科学。毫无疑问,自然界的所有无生命的自然存在和有生命的物种存在都是有本质,而且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比如说宇宙星空、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的,而且其本质前定地、先验地、固定不变地规定了其存在。从“种生命”的维度来看,人虽然也是自然界中的物种之一,但是人恰恰是区别于其它所有自然存在和物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这就在于,人是一种“种生命”与“类生命”双重维度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也是一种“自在生命”与“自为生命”双重维度相统一的生命存在,还是一种“物种生命”与“价值生命”双重维度相统一的生命存在。因而,人是没有前定的、先验的和固定不变的本质的。如果非得使用“人的本质”的提法的话,那么,人就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高级生命体。这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突出地彰显了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历史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这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人的本质生成论之所以超越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人的本质前定论的重要体现。同时,不同的个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质,这是与其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只有通过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来评价这个人,才是可靠的而不是通过其它东西。只有在一个人死亡之后,才能对之进行“盖棺论定”。只有人才有或者才能真正配得上“成人礼”。因为物种只有生物学生命的生长而没有“类生命”、“自为生命”和“价值生命”意义上的“成长”。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些观点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最后,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问题,这也是一个永恒无解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也是每一个人之所以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存在根据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呢?虽然古今中外的无数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这一问题有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众多现代西方哲学家更是在西方哲学的价值论转向的意义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索,但是却唯独只有马克思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来把握这一问题的。正是这一与众不同的研究路数和思维方式,使得马克思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也使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获得了较为合理和科学的解释。因此,我们不妨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论视域下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本来就有的先验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东西。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意义的大小和高低是与其所从事的劳动的目的、类型和层次直接相关的。在这一意义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就是现实的个人通过相应的劳动对于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所在群体的社会价值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同时,只有个人的价值理想与所在群体的社会价值理想相一致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会真正得以升华和实现。其二,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费尔巴哈式的观念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离群索居的个体存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是单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个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的价值和意义,即社会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性的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社会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而言的,即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的个人价值与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其三,人生价值是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统一。所谓“感性价值”,指的是浅层次和低等次的感官、直觉和表象式的价值,如快乐、开心、愉快、兴奋和物质享受等。所谓“理性价值”,指的是深层次和高级别的思想、精神和灵魂维度的价值,如幸福、信仰、信念、理想和精神家园等。可见,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快乐和享受,而是只有将个人融入社会和群体之中并且竭尽全力创造社会价值,才是真正自由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叔本华以“权力意志”和“生存意志”为关键词的人生价值观和意义观,实际上是其唯意志主义的悲观主义哲学的表征。因为叔本华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虚无化,认为人永远生活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因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被他建构成虚无主义和消极性的东西。与之相反,马克思在其《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以择业观的角度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进行了独到性的论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蒋楼

2017年7月11日

 

杨镠印:6月12日00:27

楼哥晚上好!看了您的回信,收获很多,但还是有如下三个问题:
    1.关于唯物与唯心,这个问题其实自上课学习后就有点没理解,当时只是记住了,精神超前于物质为唯心,反之为唯物,但对核心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看了您的一番阐述后又明白了两大理论体系一直在发展,那么现在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核心是什么呢?两者最大的矛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2.关于您说的表象价值与理性价值,我仔细想了想,难道实现信仰或者得到幸福后我们的开心与快乐与平时的开心快乐性质不一样吗?我觉得只是可能程度不一样但实质一样吧
    3.人可以通过实践产生价值,但实践真的是终极目的吗?可能我不是很懂,但理想共产主义不就是物质极大丰富,或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实践生产,从此没有剥削,人们都不必参与实践吗?另外是否能认为像植物人或脑瘫患者就是没有价值的呢?


蒋楼:7月12日

杨镠印同学,你好!期末比较忙,很抱歉现在才回复你的问题。下面我将针对你提出的三个问题进一步与你交流一下相关的哲学问题。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演变及相互关系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演变及相互关系问题,是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不是理论形态意义上的两个哲学或两种哲学,而是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的两大党派和阵营。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叫做“唯物主义”的哲学形态,也没有一种叫做“唯心主义”的哲学形态。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要指的是通过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解释原则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各样和千姿百态的哲学理论的考察和审视。正是这一党性原则的考察和审视,哲学史上的各种各样和千姿百态的哲学理论就被划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的两大阵营。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通常被称为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中,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之所以叫做“朴素的唯物主义”,主要在于作为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的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尚处于唯物主义的童年时代,即尚未形成和确立唯物主义的成熟的和科学的形态。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宗教神学和复兴古希腊人文精神,以及启蒙运动开启现代性之蒙的思想潮流中逐渐形成的唯物主义的成熟形态和科学形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近代哲学从培根、霍布斯、笛卡尔等哲学家开始一直到康德,逐渐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所谓“认识论的转向”,主要是指西方哲学实现的从“本体何以可能”到“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域的转换。在认识论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家的视野和思考之中。古希腊哲学虽然也蕴含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哲学家们自身的原因,他们总是忙碌于解决“本体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且试图直接给出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答案,因而终究没有使得唯物主义摆脱幼稚的形态。这也就是恩格斯之所以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原因。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既包括近代早期培根、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唯物主义,也包括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拉美特利等人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还包括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唯物主义的最为科学和合理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心主义也大体经历了从古希腊的“本体何以可能”的唯心主义到近代的“认识何以可能”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历程。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概念辩证法分别是上述两种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同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一样,古希腊的唯心主义也尚处于唯心主义的童年时代。直到近代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真正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唯心主义才真正在“认识何以可能”的意义上获得了成熟形态和科学形态。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心主义基本上都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的思辨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正是这种“无人身的理性”的思辨哲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黑格尔之后,众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以“拒斥理性”和“拒斥形而上学”为名重新清理西方哲学的思想地基,从而开创了一股“非理性主义”的现代哲学思潮。比如,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哲学,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哲学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也是以“拒斥理性”和“拒斥形而上学”为名的现代哲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如同其他现代西方哲学家那样,简单采取“两极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对人的非理性因素过于肯定和宣扬,而是通过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实现了西方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但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简单对立,而且它也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以黑格尔为界的西方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即非理性主义的生活哲学)的简单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伟大的哲学变革,主要是因为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变革和取代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所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是对于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做出简单性的回答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哲学家们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看成“两极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关系。其中,主张思维具有第一性的哲学家就形成了唯心主义,主张存在具有第一性的哲学家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可见,虽然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理论派别的哲学家是两军对垒、水火不相容和具有重大差异的,但是它们在哲学的思维方式、解释原则和建构原则上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代表,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并没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简单的回答,而是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性批判的方式探寻到了思维与存在的现实根基即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只有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能够得以真正科学合理地解决。也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思考问题,才不会陷入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那种“两极对立”和“非此即彼”的纯粹的抽象的思辨哲学泥潭。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思考问题的方式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开创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集中体现了现实的人在其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价值与事实、应然与实然、应当与是、人与物等一系列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的矛盾性关系,并且实现了上述矛盾性关系的和解与融通。这些矛盾性关系的和解与融通也可以看做是“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和“否定批判的辩证法原则”双重维度的统一。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这些矛盾性关系实际上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表征和确证。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超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众多流派的思维方式前提和重要理论根基。

二、人的价值、意义与幸福

关于人的价值、意义与幸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开不开心、快乐不快乐的问题。“开心”和“快乐”是一个感性层面的概念和范畴,属于表象层面和感性认识的阶段。人的价值、意义和幸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融为一体更侧重理性层面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相互关照的概念和范畴,属于本质层面和理性认识阶段。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必然是体现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满足个人需要固然开心与快乐,不过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努力升级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扩大自己的社会价值应该更开心与快乐。中国古人说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其实,这里面就既有个人价值,也有社会价值,同时又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实中是无法完全区分开的。我们通常使用的“功成名就”、“成功人士”、“伟人”、“领袖”、“英雄”、“模范”、“榜样”等赞美人的范畴其实都是对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歌颂。

三、实践活动的作用、地位和现实意义

由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因而,从本质上说,只有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植物人或脑瘫患者来说,他们虽然在生命体征上来说还属于人的范畴,不过这样的人,我们通常认为他们已经不是“正常人”,而是丧失劳动能力并且无法从事实践活动的“残疾人”。这样的非“正常人”的“残疾人”,只具有生命体的自在生命,而随同劳动能力一并丧失的还有他们的自为生命。这样的“残疾人”,他们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家人、朋友和社会对于他们的情感、象征、寄托等需要。他们已经无法独立地生活。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已经既无法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更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而,对于这样的人,在国家政策、社会福利和个人家庭方面都是要特别关照、帮扶和照顾的。

人不但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价值,而且人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价值。所谓的“自我实现”即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展开的。这恰好证明了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不过,实践活动并不是目的,而是方式和手段。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文化特征。三百六十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文化特征。这就在于他们都是从事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的“某种人”。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来说,并不是通过机器人来代替人从事实践活动,而人就可以少从事或不从事实践活动。而是,有了机器人之后,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便捷、更充分、更高效、更全面和更自由的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就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其实,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将转化为人生成自身自由个性的手段,即“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蒋楼:人生意义问题的自我审视与哲学追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