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这个香饽饽谁能真正接得住?
免税这个香饽饽谁能真正接得住?
7月1日起,海南岛实施离岛免税新政,引发购物狂欢。同期,一大批百货扎堆申请免税牌照,资本市场一阵波动。但免税生意对国内百货零售真的是救市金牌吗?燃财经做了一些分析。
*海外代购出奇冷静
离岛免税新政出台后,三亚免税店外的队伍长度是往日的两倍多。据海关总署消息,新政实施首月,海南省4家离岛免税店实现免税销售额约25亿元,人均消费5527元。
尽管购物场面火爆,但因此从海外代购转为专职做海南代购的人非常少。一方面是价格,虽然海南岛免税也很香,但近期日上也在疯狂打折,价格更具优势。另一方面政策监管十分严格,“7.1免税新政”明确一人10万额度的同时,也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的购买是违法的。10万元的额度也就赚几千块钱,还要面临被处罚的风险,对代购而言“诱惑”不大。
*资本市场也从狂欢到降温
据统计,已有12家公司先后公告正在申请免税牌照,包括百联股份、岭南控股、鄂武商A、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中百集团、步步高、东百集团等。目前全部处于初期申请阶段。
尽管这些公司均声明最终能否取得资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免税牌照的稀缺性还是让免税概念股扶摇直上。不过一番热炒后,市场又很快回归冷静。7月24日,中国中免直接跌停,市值蒸发近450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上述申请牌照的公司多是百货公司,既没有旅游业背景,也未公开表示计划布局海南,此时申请牌照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为了蹭热度拉升股价,要么是意在布局市内免税。
免税行业本质上是旅游业的子行业,是有资质企业向特定旅客销售免税商品的旅游零售服务业务。国内免税市场主要依赖于机场免税店,离岛免税贡献部分销售额,市内免税占比不足1%。如今免税牌照开放申请,对行业的洗牌力度会有多大,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免税新政能拯救线下百货吗?
上述排队申请牌照的百货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并不理想。但这不仅仅是疫情的原因,电商的冲击对百货业的影响远超预期。在《2019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业上市公司营收榜》中,电商巨头京东、阿里和苏宁前三的位置不变,百联股份、重庆百货、王府井百货跌出前十。
有业内人士认为,免税政策真正的推动力是,国家要出手挽救传统百货业,为其在股票市场“拉融资”,使其获得更多发展资金。而且免税是政策红利带来的价格竞争力,这也是电商无法进入的领域。
但百货业真能借到免税这股东风吗?国内免税市场几乎被中免垄断。从传统巨头中免的盘子里抢蛋糕。免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价格。百货业没有常年建立的规模优势,对上游的议价权较弱。而且百货业常年只是担任二房东负责招商,但免税商品的经营,需要备货、管货,对商品进行管理、承担库存的风险。而百货业也难以使用补贴的操作为自己拉人头。另外,国家是否会给电商开放免税牌照也是未知数,百货行业寄希望免税翻身不一定能翻得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