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好心的关心你,天天问你吃啥,你反而很反感?
妈妈处于好心关心你,想吃啥或者直接喂,就像妈囧一样?本来出发点很好啊,但是为什么好多儿女都很反感呢? 这不就是好心没好报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想了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妈妈关心的是儿女, 既然关心他/她,是不是应该以他的喜怒哀乐为参考点、出发点呢?所以,大家公认的关心啊,好心啊,这只是社会化、大众化的价值观,认为关怀、关心一个人就是美德,就是好人好事, 这个社会化的好心,未必是个人化的好心呢。也就是说,对于关心对象的他,是不是认为关心他,他认为是好的,需要的? 如果他认为不需要关心,那么此时的关心就不是好心了呢。
(2)是不是只要有好心,出发点是好的,就能做好一件事情呢? 这个我们都早明白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行。只是有心,没有实际行动,还是不行的呢。毛主席也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敌后根据地。 因此,只有一颗真心,不注意具体方式方法、策略方针,也是不行的呢。
(3)具体实施策略如何做?这块应该是重点内容。首先,应该换位思考的了解他,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像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需要先了解了解,否则怎么能成功呢。 这个了解的内容,既要包括一个人的硬件/不变的东西,也要了解软件/内心可变的东西,比如出身、成长经历和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学习、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抱负、人生规划、亲戚情况等等。 当然这些纷繁复杂的参数中,有一些是重点参数,一定不能遗漏,其他有了也行,没有也行,无碍大雅。
重点参数有哪些呢??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人的话:
一、独立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独立或者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的化,那就要考虑是谁在做他的主,这人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阿姨、邻居、甚至是路人甲、社会舆论。。。。这不管调查明白很复杂,并且没有主人公的感觉。比如做他主的是他妈,那你和他以后交流心得、培养感情、处理事务等,即便他妈是个非常好的诸葛亮,各项事情处理的妥妥帖帖,但是有成就感么,有亲近感么,有感情么?没有,因为他只是一个提线木偶,和木偶是什么链接都不可能建立的。
二、软件条件是第二要考虑的,因为一个人的硬件条件是不会变的了,很容易掌握,是可控的,比如身高、体重,相貌、工作、财产,原生家庭情况、甚至个人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但是,软件条件很难可控,并且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三观、理想抱负、性格、情商、智商、脾气、自私、沟通能力、幽默、抵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换位思考能力等等,是很隐蔽的,甚至连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俗语说人性是复杂的。并且这些想法可能过一段时间,或者经理一些事情,就会有所改变,比如听了一个情感大师的演讲,或者和专家沟通了一下,观念可能就会有变化。 再说下软件很重要这个。 人和人交往,过来人往往会发现,硬件往往是表面的,给别人看的,但是软件方面却是实实在在的天天再用,甚至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使用。 比如男女朋友两个人,朝夕相处,可能随便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沟通不了,都会鸡飞狗跳,大打出手,一个小小的隐蔽的小眼神、小表情不对,可能都会被对方察觉到,造成彼此不快,甚至互相嫌弃,相互诋毁。家和万事兴,一个天天鸡飞狗跳或冰冷冷战的家庭,如何风风火火大干事业。。。所以软件是十分重要的。软件不匹配或者不能沟通解决好,是也会出大问题的,不会幸福。
三、软件如何才能判断是不是匹配?能沟通是最重要的。 最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情景里面,想想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能理解并能给出改进建议或认可。这也是重要的。其次,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软件方面你到底最想要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也就是原则和底线。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无完人,有些时候是需要适当的妥协的。对于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省去大量的精力,用于该用的地方,比如事业、孩子等。这样就能妥协的判断能不能兼容在一起。能不能较为舒服的过下去。能达到最高目标固然最好,能保住最低目标也是满意的哈。
四、回到正题,这个妈妈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儿女,反而遭儿女厌烦的事情,就可以这样处理。妈妈需要了解儿女的需要,他们的软件部分,他们在吃饭方面需要什么?理想的吃饭场景是怎么样的?比如希望天天菜品不重复,天天有变化,并且喜好土豆、牛肉、虾鱼等,偶尔还会心血来潮吃什么,了解清楚情况和规律后,就可以指定具体策略了,如每天做不同的菜品,每天菜里面要有一两样是儿女喜欢吃的土豆之类,告诉儿女一时兴起想吃什么就说出来,预测他饿饿的时候给他提供一些他喜欢吃的东西之类。那这个问题应该就很好的解决了,双方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