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第八章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 理论素养(重点)
- 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 判断和评价历史,需要理论。
- 同一时代的人在理论体系和原则上出现分歧和对立,在于人们思想意识和理论修养上的差异。
- 即使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人,在思想体系、理论原则上也会出现分歧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造成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理论修养上的不同,从而影响到对社会历史认识上的不同以至于相互对立。
- 史学工作者重视理论素养的原因
-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才符合科学的历史观的要求
- 历史观的进步正是史学工作者理论素养的集中表现
- 史学工作者重视理论素养,就要不断追求、学习进步的历史观
-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才能把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却是认识和揭示历史本质的客观要求
-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的历史前途
- 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不能停留在认识历史表象的层面,而要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历史学真正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
-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才能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
-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 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才能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 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 史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 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理论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什么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看待历史,研究历史和解释历史。
- 唯物史观既是历史观,又是方法论
- 原因: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内涵上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把历史观直接看作方法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只有当它作为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方法论的价值体系和具体路径时,人们才真正把握唯物史观的真谛;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与具体的历史研究结合得越密切,与实际结合越紧密,越显示其科学价值和创造活力。
- 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不排斥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有价值的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反而借鉴这些观点和方法,来补充和丰富自身以保持活力。
-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是历史学发展的趋势。
- 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某种新方法的提倡和运用,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不应过分夸大某一理论和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或以此否定以往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 采用新理论和方法,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促进历史研究深入和水平提高,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
- 专业素养
- “史家四长”(重点)
- 刘知畿提出“史才三长”,章学诚提出史德,梁启超概括为史家四长,史学贵专精,史识讲史家的观察力,史才专讲作史的技术,史德指忠实。
- 古希腊卢奇安认为理想史学家具有两种才能,一为政治眼光,二为表现才能。史家的能事给复杂错综的历史事件赋予条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然后用流畅的笔调把这些事实记载下来。
- 修昔底德,最明显的证据和合乎情理的正确结论。
- 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 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广博的知识和阅历
- 力求通达;以精促通,通中求精。
- 贵在善择;善择需要理论和见识。
- 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
- 历史见识:有科学的研究路径和相应的器识,即对某一研究领域有全局的见解,对这一领域在史学中有恰当的定位;有明确的研究宗旨和相应的研究结论,或揭示历史内在本质,或揭示历史规律;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提出新问题,并在研究结论上有所创新;在历史评价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把一定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
- 史学见识,着重于史学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 史学工作者对史学的社会作用:史学可以帮助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增益历史智慧;史学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史学可以促进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读史可以明智;史学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前途教育。
- 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
- 要平实,不要浮华;要简略,不要繁琐;要措辞严密,不要浮词。
- 白寿彝:了解不透彻,就表述不出来;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训练,即使了解透彻了,也表述不好;由于作者没有为读者设想,没有尽可能用更多人所能接受的语言文字,以致减少了阅读的群众。
- 不良文风:母语表达能力下降,文理不通,生造词句,令人不懂等。
- 道德素养
- 精神境界:为人为学的境界;审时度势的器局
- 社会责任:史学工作者既是历史研究者,又是历史教育者;要关注史学工作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把史学服务于社会视为使命和天职;努力研究中外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以便为今人提供借鉴。
- 学术操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史原则;遵循学术规范,正确对待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处理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的关系,树立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