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杨绛传》赵彤彤
昙花一现,蜉蝣一日,百年时光,不过须臾。一个眉眼纤细的小姑娘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女先生。她步履轻盈,不疾不徐地走着。走过民国乱世战火纷飞的硝烟时代,也走过新中国风风雨雨的特定时期。
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不敢去想、不敢去说是怎么熬过来的,回望其中的辛酸苦楚,恨不得再也不记得。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战胜自己,把那些苦难的日子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用她高贵、生动而又深刻的灵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每个人行走世间,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家风、家教使然。因为,一个人的家世,就是教化之源,所以,要读懂一个人,不妨先观其家世渊源。
从杨荫杭的经历和他的选择来看,他追求的不是体面、有钱的生活,也不是胜诉后的快感,他追求的是司法公正,他更希望伸张正义。如果是在和平年代,杨荫杭的愿望更容易实现,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做一名正直的律师是很不容易的。
杨荫杭曾说过:“与其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翻译也可以大有作为。”
1906年,民主革命的思潮在全国愈演愈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杨荫杭却在激进的思想狂潮中他只说了一句:“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号与车服仪制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冷静下来,他选择离开,他不认为立宪能解决当时中国的困境。心中要有希望,但是不能受其蒙蔽,因为希望有时会像欲望一样蛊惑人心,当你以为得到了想要的,其实是被欺骗了,所以不要心存幻想。
季玉先生提倡务实、劳作,所以这里学风淳朴,即便是家里的娇小姐,到了这里也要自己动手,改掉那些奢靡的习气。由于学校不大,师生之间很是亲近。
在启明中学和振华中学的学习生活中,阿季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自主地生活,自强、自主的坚韧品格在阿季身上出显。
父亲严肃地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有理由,就可以去说,去不去就在你自己。”
他的举措让各界名流哗然,时人都笑他冥顽不化、不识时务,他却不在意,认为自己决不为了利益而损害名节。他只说了一句:“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号与车服仪制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
杨荫杭不仅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告诉阿季,林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Dare to say no.”
念大学是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离开家去求学,自此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识和探索未知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学会一个人面对一切,学会如何跟他人相处,学会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去成长,去蜕变。
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有一些朋友,在那些无法复制的时光中,在那些已经消失的岁月中,给了你平凡的快乐,那些快乐会在记忆中扎根,成为宝贵的财富。
战争中,没有谁是胜利者,因为战争是人民的灾难,是国家的创伤。
杨荫杭听了就说:“钱家倒是奢侈,我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当校长的时候,她踏实肯干,从来不摆架子,但还是和同事之间隔着条线,这就是职位高低所至,所以她决心以后再也不当官了,一辈子当普通百姓。“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如是说。
下定决心要做,就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多么难的事情。
“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外面名气那么大,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安心行我路,不为名与利。”
若国家不强大,即便跑出去,也是仰人鼻息,他们有文人的傲骨,他们不愿意那样。
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就是幸福的。杨绛夫妇很幸运,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胆识。
“他以为我要做‘南书房行走’了。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回家之后,钱钟书和钱瑗都不在,杨绛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事情,心想:“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转念又想:“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于是释然,想着自己也没有什么大志向,算了,只是难免还有些愤愤不平,真是遭了无妄之灾。
杨绛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人对她不理不睬,但也有人始终如一。她没有想太多,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也没有过于在意旁人的想法,这个世界的围观者太多了,很多是那种自己都没过好,还试图置喙他人的人。
这个世界很大,如果不走出去,人就会以为自己知道的是全部,心存偏见,是为狭隘。不同的人,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活得自然也是五花八门的。
晚上回家后,杨绛和钱钟书就做了牌子,相视苦笑,难以想象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乐观是一种心态,不是让人强颜欢笑,而是让人从正面思考,积极面对生活,毕竟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上面是杨绛的字:“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些钱我不需要,你自己买些生活必须品吧!”
人这一辈子,到底求什么?功名利禄或诗酒田园?杨绛和钱钟书这对学者伉俪,要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哪怕是住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小窝棚,也不会透着凄苦。因为彼此深爱,他们的生活充满爱。
“房子够住了吗?”两个人才明白过来,杨绛连忙回说:“始愿不及此。”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说,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就是她对所有获得“好读书”奖学金学子的希望。“自强不息”是告诉人要从自身做起,自强就是努力地学习知识,学习生存本领,珍惜时光,积极进取;而“厚德载物”是告诉学子们,承载万物,要积累道德。前一句是“起”,后一句是“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杨绛一家人所秉持的信念。不论何时,重温杨绛的话,都觉得字字珠玑。
日升月落,草木枯荣,生命开始,继而结束。问答的结束并不是终结,而是等待着后来人继续去探寻求真。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按照另一个人的喜好而塑造的,不管爱的是谁,那都是一个和自己不同的家庭习惯,不同的教育背景。成熟的爱,就是坦然接受到些缺憾、不同,懂得如何去爱,看到彼此的好。“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杨绛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时常住院。但她微笑着面对一切,活得越久越明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向前,才是生活的本相。只要活着的每一天都用心度过了,便不枉此生,也就不惧死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