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2023-03-07 01:45 作者:happyellingpig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海因里希认为,由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经济上的统治剥削关系自然处于这一理论的中心位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资本主义现实中是唯一重要的统治关系。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洞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决定性事物。我同意这一见解。在分析阶级、种族、性别因素交错的社会结构时,不能秉持一种“阶级还原论”的观点,简单地认为一切非阶级的矛盾“本质是阶级矛盾”。

阶级统治与剥削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在于阶级统治与剥削所采取的方式:

1.剥削的形式
前资本主义:主人—奴仆;基于人格的统治与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资本家—工人;工人在形式上自由平等,同资本家签订劳动合同

2.剥削所得(剩余产品)的主要用途
前资本主义:非生产性消费(个人需求、战争等)
资本主义:生产性消费(投资以实现价值增殖)

资本家的盈利活动并非个人狂热;每个资本家在同彼此的竞争中,被迫卷入这一过程;资本主义中“无节制的盈利欲望”并非个人的“道德缺失”,而是资本家赖以生存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而言,工人与资本家都受制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关系。因此,我们在本质上批判的不是个体资本家,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批判不是(至少远不止是)道德意义上的。

马克思从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展出“异化理论”;而在马恩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其此前的哲学信仰“清算”后,“人的类本质”、“异化”的概念便很少出现在接下来的著作中。也许马克思放弃了这一理论,又或许只是不再强调其重要性。

在19世纪末,为了在工人运动中抵抗资产阶级价值观与世界观,恩格斯奠定了一种“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海因里希认为,(尽管是出于现实斗争的紧迫性,但是)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过度简化,成为了简单粗暴的经济主义与历史决定论。作者的这一观点一直延伸到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海因里希还认为,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会导致批判性的削弱。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