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行合一王阳明》标注

2023-03-09 23:04 作者:阿强憨憨  | 我要投稿

周期的存在,明朝文官要比武官吃香。不同职业,许多也是运气好而已。而没有那么多不公。明朝山贼占山为王,历史是一个大循环,没有什么不同。


理所应得的,也就是无愧于心。


战争是虚虚实实。韩信也是如此,项羽是匹夫之勇,谋略者是拥万军也不多。


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也就是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和遵循这个天理,去除人欲,发现什么呢?发现格物穷理,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

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都是人欲。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工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二人的主张不同是因为心性不同,有这样一则轶事很能说明问题,兄弟二人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各个程颢,对主人送到怀里的歌女温存备至,而弟弟程颐对怀里的美女,连看都不看一眼,反而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后他指责哥哥有失体统,程颢大吃一惊说。


当时在饭局上,怀里有美女,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中也没有了,而你直到现在心中还有美女,这个故事恰好戏剧性地验证了两人的思想,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


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我们都知道,儒家知识分子有个极坚韧的行为,就是千方百计把他们侍奉的对象,也就是皇帝纳入到自己设计的圈套中来,他们要求皇帝必须具备基本的仁义道德,必须要这样,必须不能那样,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圣君贤相,问题就出在这里,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过设计一种制度来限制皇权,而只是通过各种说教来让君圣相贤。一但君不圣相不贤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干瞪眼。


朱元璋在思想控制上比蒙古人狠100倍,他把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甚至是孟子的吊民伐罪思想都被他砍了,如此一来,理学一方面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得凡是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人必须接受。由此普及全国,另一方面,理学由此成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如你所知,一种思想被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真理,由此,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下面的刻板印象,一切都臻于完美。你只要在他那一套架构中调节自己的生活,补充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心灵,就一切圆满。本身理学就有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严密完整的体系中,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你不必再去寻找答案,实际上,在一个严密的体系里,你也找不到不同的答案。最有天赋的思想家就是最大胆的怀疑者,但你一旦怀疑,你就成了异端、叛逆。


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王阳明用他的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只要你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然知道冬天来了,要给父母添衣服,夏天来了,要给父母打扇子。正如他在庐陵一样,只要有一颗为百姓的心,就必然会想到百姓的房屋存在防火隐患,这种道理不需要去外面寻求。


事情没有来时,人人都能稳坐钓鱼台,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


黄宗羲说,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阶段,不动心就是第一阶段。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发现来学习心学的人都有浮躁之心,所以要他们静坐一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先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为了让人相信自己的心,没有丝毫欲念,他讲知行合一,认为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所以必须要静心。但他又担心弟子们把静坐当成目的,流入枯禅,所以提倡世上练。这一切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


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


 

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如今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为善,使善的言行,没有不尽善尽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事上,也就是恶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除恶,使恶的言行,没有不被去除干净的,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内容就没有亏缺和被掩盖的地方,从而它就得以达到纯洁至善的极点了,此后我们的心才会愉快坦然,再也没有其他的遗憾,从而真正做到为人谦虚。

然后心中产生的意念才没有自信的成分,才可以说我们的意念真正诚实无妄了,所以大学中说道,信于世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识自然就能丰富,知识得以丰富,意念也就变得真诚,意念能够真诚,心情就会保持平正,心情能够平正,本身的行为就会合乎规范,虽然修身的功夫和条理有先后次序之分,然而其新型的本体却是始终如一的,确实没有先后次序的分别



王阳明接到吏部不准致仕的信后,叹了口气,他的学生问他,我听说老师您年轻时就立下经略四方的志向,如今天下不安,到处都是可以建功立业之地,为何屡屡辞职呢?

王阳明思索半天才道,当年年轻气盛,自农场之后,这种心态平和了很多,因为我终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道,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副业啦,又有弟子问他,如果您在年轻时被派来剿匪,您能成功吗?

王阳明痛快地回答,嗯,恐怕不能,弟子问为什么?

王阳明回答,我早已说过,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第一次问,如果没有磨难呢,难道去主动找吗?

王阳明回答,当然不是这样,我是从磨难中得到的真谛。

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人直来直去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独到之处,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的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先认识自我,然后再去人欲,在凭借良知,去实践。


战争是以攻心为上。


通过违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权势,会时刻牵引着你的心,你总会担心失去他们,恐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人必须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破除心中贼的一个道理。


私欲指的是在我们心里过度的七情六欲。而物欲是外界给我们内心的刺激所产生的欲望。私欲是井中水,物欲是倒进杯里的水。一个是自身就可以产生,另一个必须要拿外界的帮助或者是刺激。私欲在我心中不必需要外界的刺激,就会产生比如莫名的惆怅哀伤,而物欲必需要外界的刺激,比如嫉妒、攀比。


天地万物无善无恶。人人平等。爱一个人,就应该给他自由,身体的自由与心灵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很多门道,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静坐的姿势,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




此心不动是阳明心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此心不动,方能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方寸不乱,应对自如。无论遇到外界多么大的侮辱与毁谤,要有颗自信心,只要你没做,侮辱和毁谤,伤不了你。而且既是无中生有,终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你怕雷打来,就产生忧惧,心忧俱心一起,就会乱了方寸,倒是累,不打来你自己也吓破胆了,未发生的事,何必忧惧,事情要发生,你忧惧有何用。这就是阳明学的,此心不动,此心不动,并非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抱定问心无愧的心,来应对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危险。危险和困境,未来没必要动心,危险和困境来了,动心又有什么意义,随遇而安罢了。


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人生原本是没有规律的,你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你可能差一点儿变成有钱的富人,你也可能差一点沦为衣食无着的艰辛者,也许你本该活到70岁,但有可能你在十岁20岁时便突然过去,可也没准儿你活过了80岁,而且依然健康,这都可能什么都有可能。向死而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标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