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就是毁灭美好(《红楼梦》女性角色主题任务分析 二)
上一期我借着香菱这个破题总起的人物,详细解释了《红楼梦》女性角色那个统一的基础的设计逻辑:
利益共同体对于个体女性命运的影响
不过我看到弹幕里有人发言嫌我啰嗦,他只想知其然,没兴趣知其所以然。
所以这一期在正式开始分享我的思考之前,先把答案全部展现给大家。

这张图我在动态里发过,专栏里也会发,有兴趣的可以保存下来作为参考,但千万别不假思索地当作标准答案,先自行判断,再决定接受哪些部分。
另外,如果想对我的划分提出意见,或是有疑问,也请先不要急于发言,我建议你先把这期内容看完。然后,将你的观点作好总结归纳,梳理好你自己的思路和逻辑,然后再进行有理有据的补充或者反驳。
这才能叫作有意义的讨论。
如果只是想针对人物发表一些对错好坏,优劣高下的价值判断,我不会干扰你的发言,但也不会回复,原因很简单,价值判断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的,曹公塑造这些人物也不是让人们来品头论足的。
《红楼梦》的一切设计都是源于表达主题的需求,一切设计也都是为了主题表达的目的
好了,废话够多了,接下来开始正文。
首先还是先捋一遍这张图的整个框架,《红楼梦》的总主题和分支主题的划分,我们通过第一回的章回结构就能很清晰地捕捉到。总主题自然就是石头部分和前言反复强调的“衰败”,分支主题,则是木石前盟与甄隐贾兴。
木石前盟部分虽然只是在讲绛珠仙草还泪这件事,但黛玉最终为何泪尽而亡,我想不会有异议,必然是与贾家的家亡有直接关系,而甄士隐在家亡的过程中虽然一直都是无辜的,但他的家亡过程却是实际展现了一个方向的家亡原因。
所以,分支主题便是家亡之惨与家亡根由。
女性角色,因为在古代这种,一切围绕着土地生产而延伸的体系当中客观上身居弱势,所以总体承担的是家亡之惨的主题表达,而她们统一的基础逻辑,我上一期也说过了,是“利益共同体对个人的影响”。
正册十二个女子入选的原因的确是因为她们的身份,但,身份代表的是她们与贾家的绑定最深,各自的命运直接与贾家这个大家族层面的悲剧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分为三类,家族女儿,家族媳妇和特殊绑定。
这三种类别我是按照他们个人与家族绑定的方式来划分的。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两个女主角,黛玉宝钗,但是她们俩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毕竟她们俩是主角嘛,各种判词诗词,情节细节俯拾皆是,所以她们也是被思考的最为……透彻的人物。且不说钗黛二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说“钗黛合一”这两个基本的问题,她们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还有什么蓼汀花溆反切之类的小秘密,也早就已经被人说过无数遍了。
看过我之前几期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于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以及评价对错好坏,高下优劣这样的事,一直都没有什么兴趣,原因很简单:
我一直都在强调,《红楼梦》中的一切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一切也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
主题虽不是《红楼梦》最有魅力的地方,却是《红楼梦》最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我只点明黛玉宝钗的主题任务,不会去挖掘什么细思恐极的细节,也不对二人做什么评价,其实把她们俩的主题任务同时也是设计动机的这个基础给捋清楚了,思考她们俩的一切情节,就都不是问题了。
此前我在梳理的时候,曾经把她们俩和秦可卿单独择出来,作为贾家败亡的始与终,后来我发现强调这个并没有什么意义。黛玉和宝钗作为未婚之妻,与秦王李尤这四位已经为人妻为人媳的角色,在主题表达上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的。
什么根本区别呢?
黛玉宝钗表现的是利益共同体,既世家大族的兴衰对于女性个人的情缘与婚姻的影响
而媳妇们表现的是利益共同体,既世家大族的兴衰对于女性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影响
这些内容也并不难思考,只要视线并不只是停留在好坏优劣的道德评价,或是她们诗词的遣词造句多么华丽,这些文字层面的内容上,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来。
众所周知,黛玉的定位是知己,宝钗的定位是贤妻,之后,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之上,又将她们俩的形象进一步丰满,分别设计了木石前盟的情节和金玉良缘的匹配,然后又分别设计了黛玉与宝玉的心灵契合,以及宝钗对宝玉的频频规劝。
最终,一步步将她们俩塑造成情缘两字最佳的诠释和婚姻选择最好的模板。
从设计轮廓到上色丰富的部分很简单,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所以咱们掉过头来,重点说一说设计这个定位之前的部分,也就是:
她们这种极致的知己和极致的贤妻形象,设计的动机是什么?
答案其实也不难找,因为这两个设定都是围绕着贾宝玉的主题定位而来的:
那么贾宝玉是什么主题定位呢?首先肯定是“情不情”嘛,但又不只是“情不情”这么简单,我这里只粗略的点一下,就是黛玉初见宝玉时的那首诗: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简而言之,贾宝玉虽然不像贾珍贾琏贾赦贾蓉那样沉溺滥淫,而是沉溺于“情不情”,沉溺于“意淫”,虽然这样的区别使得贾宝玉看上去好像相对暖男,君子一些,但还是那句话,这种对错好坏的区别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从故事主题和设计逻辑的角度来说,贾宝玉仍然是不务正业,仍然是在表现家亡原因这个主题,只不过大家各有各的展现方向而已,谁也别自夸高尚,谁也别骂人下流。
而顺应他“情不情”的情感主题定位,所设计出来的“情情”的灵魂知己林黛玉,以及针对他的“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正业主题定位所设计出来的,毕生都在等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无情”薛宝钗。
全都是为了最终情缘与婚姻之间的错位悲剧而设计的:
契合的知己有缘无姻,有追求的贤妻有姻无运
并且这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男女之情方面最凄惨的结果,一个是不务正业方面最悲哀的结局,又正好是男性角色所承担的家亡原因这个总主题的两个具体内容。至此,女性角色的家亡之惨主题,就此男性角色所承担的家亡原因的主题形成了起点上的呼应和对照。
最后总结一句大家可能不愿意接受的话:
《红楼梦》中这些各具其美的姑娘,大观园中这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之所以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毁灭她们。
只有让我们也亲身经历过有“咏絮才”的黛玉,有“停机德”的宝钗,“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赋予她们各自最不愿接受的悲惨结局,才能够让书外的我们对曹公感同身受,继而
由爱生怜,由怜而悟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们大家再回想一下第一回当中提到过的,《红楼梦》这本书四次变更名字的过程:《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梦》
现在大家明白这四次改名的含义了么?
好了,黛玉和宝钗就说到这吧,真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再往下就是琐碎的细节内容了,说过的人已经够多了,再重复也没啥意义。
接下来咱们再聊另一个很特别的人:妙玉
我为什么说妙玉特殊呢?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不明白,妙玉既不是贾家亲戚也不是贾家媳妇,为什么能进入金陵十二钗的正册。
所以各种解释五花八门,比如说妙玉那个“仕宦读书”之家的出身其实很NB,所以她喝茶用的器皿才那么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孩,戏份非常之少。
作为一个惯于哗众以取宠的人,我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好好讲一讲妙玉这个正册十二钗中最能体现“利益共同体对个人影响”这一主题的人物。
先说结论,妙玉之所以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同时戏份又非常之少,是因为她这个角色的主题,只需要点明她与贾家之间的关系就足够了。
什么关系呢?
雇佣关系。
本来我最初是打算用“打工人”这三个字的,不过考虑到一部分比较感性的朋友们可能会对这样的字眼很敏感,就换成了“雇佣关系”这样看起来相对不那么卑微低下的字眼,毕竟,曹公给我们塑造的妙玉,是一个很清高的形象。
不仅她的《世难容》中明确有“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这样的话,她读书仕宦之家的出身,下请帖的登场方式,她喝茶时的器物与挑剔,槛外人的自称,以及第76回中的联诗,处处都透着一种,睥睨凡尘俗事的超脱。
用打工人这三个字来形容她,好像一下子就把她的格调给拉下来了。
但是,打工人这三个字与清高的形象实际上并不是冲突的,因为它们一个属于性质层面的类别,一个只是性格方面的描述,这是两个维度。
而刚才那些对妙玉的设定和描述,都并不影响她与贾府之间的雇佣本质。
甚至她的出身和清高的形象设定,正是从打工人这个基础设定延伸出来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一点一点的来。
首先,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当中,妙玉的部分虽然屈指可数,而且笔墨不多,但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她在整部《红楼梦》当中的身份:出家人。
虽然她并不是自愿出家而是因为自小多病,虽然她是带发修行,没有剃度,虽然她不住在铁槛寺而是住在拢翠庵,但这些细枝末节真的并不重要。
因为出家人的身份是她登场的理由,是她进入大观园的理由,也是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直所扮演的角色。
再者,妙玉名字的正式出场是在第18回,与那十二个唱戏的女孩一起出现的,但是引出她名字的这个情节的前因,却要再往前两回,从第16回说起。
前面第15回刚刚给负责展示贾家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和沉溺滥淫这两个败家主题的秦可卿姐弟出完殡,紧接着,第16回就传来了元春封妃的消息,而且是在贾政过生日的时候,随后,贾家开始准备迎接元春省亲的事。
有了这个大背景之后,才有了贾蔷下姑苏去采买,并最终在第18回引出了妙玉。对原文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在这里有疑问,原文当中妙玉并不是贾蔷从姑苏买来的呀。她去岁就跟她师父来京了,师父圆寂之后在西门外的牟尼院净居,然后才有了下请帖请她进贾府的情节。
没错,她的确不是跟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一样被买进来的,但贾家邀请她进贾府的目的,却是与这十二个女孩子一样的:
满足贾府的需求。
一个世家大族的人员构成是很复杂的,我们通过《红楼梦》的人物设定就能窥探一二,除了有血缘关系的近支旁支的子弟,有婚嫁关系的妻妾女眷之外,厨役奴仆,优伶僧道等人,也是数量庞大的群体,而她们与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虽然有深有浅,但说白了就是包吃包住还有工钱的雇佣关系,只不过承担的职责不同,价码不同而已。
其中,妙玉所代表的僧侣道人提供的诵经保佑服务,灵魂超度服务,是其中相对而言地位最高的。她们不仅同样有免费的地方住,也不需要端茶倒水,擦桌子扫地,(不需要以端茶倒水为日常工作内容,偶尔主人来了的时候还是要给点面子嘛)而且贾珍在骂贾芹的时候就提到过,家庙的和尚道士还是有月工资领的。
你出钱,我服务,你吃肉,我喝汤,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直白的寄生关系。
如果她们与世家大族解除了劳务关系,这些人不一定饿死,但生活水平必然下降,那些厨役奴仆或许还能另外找一家打工,但未必还能有贾府这薪资,唱戏的优伶可能会换一个世家大族,换一个侍妾的身份来生存,也有可能流落江湖,又或者像77回司棋芳官那样,被领出去配人……
和尚道士不至于那么惨,但是生活水平也会断崖式下降,因为出家人的收入来源通常只有归属庙产的土地以及偶尔的香火钱和打散工(办丧事)。仅凭这些,妙玉可以保证自己每日不用劳作,只需要诵经念佛么?她能喝得起六安茶老君眉么,保得住她那些单是名字就一个比一个花里胡哨的什么绿玉斗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关于妙玉的这些物品,它们被设计出来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到底多么值钱,而是在于,强调贾家对她的供养和保护。
如果不是贾家的供养和保护,这个正值妙龄,长得好看,有这么多宝物,而且父母俱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的妙玉早就深陷淖泥中了,不用等到80回后。
香菱,尤二姐,尤三姐还有被贾赦花八百两买来的,十七岁的嫣红,都是现成的例子,甚至薛蟠这样的人都不需要花钱买她,给手下人一个眼色,就能绑走了,庙里的小尼姑们哪个有能力给她撑腰?
同理,如果不是贾家的保护,这十二个戏子,家庙的和尚,也早就悲剧了。
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所以家庙中的僧侣道人,与世家大族的利益捆绑程度,一样是很深的。
而妙玉这个角色,就是这一大群人的典型案例和代表。
说透这种保护与被保护,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看曹公给她的那首《世难容》,再来看她对于刘姥姥表现出的夸张的嫌弃,再来看她的出身她的讲究,再来看她的孤僻她的清高,再来看她自诩的“槛外人”和铁槛寺。
这世上真有能够把一切凡尘俗世和贪婪罪恶都挡在门外的铁门槛么?
当然没有,所以曹公把她设计成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道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无暇美玉。
为的,还是让她最终陷于淖泥中。
所以,有必要再画蛇添足的写她除了出家人身份之外的内容么?有必要多给她安排情节么?有必要瞎猜她出身到底多么NB,她的器物到底多么值钱么?
把她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不合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