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東方獸王園感想與劇情雜談

2023-08-16 17:05 作者:淵中龍  | 我要投稿

以下為個人的感想和猜測,考據缺乏可信度,充滿個人的獨斷與偏見。有可能出現劇情理解錯誤的情況,當作雜談來看體驗更佳。歡迎隨心討論,糾正錯誤。

遊戲:

這次遊戲的體量真大,就像是點了個風味獨特、一直很愛吃的漢堡,送來的卻是全部升級加大、還贈送炸雞塊帶上絕版美味調味料一樣。一開始靈夢線看到老朋友萃香時,我對這一作的期待就直直上升。音樂自不用說,劇情和彈幕設計很有驚喜。可以看得出本作重視敘事性,各種勢力交織在一起,劇情環環相扣,揭露了不少遊戲進程外的角色背景。同時續關也沒bad end這點,讓不同實力的玩家也能夠看到結局了。相信這是神主基於製作時間和遊玩流程的考慮吧。這一作的彈設完全帶出角色的特色,華麗而深刻,喜歡!


不過也慣例吐槽一下遊玩的體驗,與猯藏對決時,我把她的彈幕和大鷲靈搞混了,正要活性化動物靈時就撞了。對上吉弔時,狂化的水獺配合龜甲地獄也太難搞了吧。不過防禦罩太友善,讓通關難度大幅下降。意外的是,天火人的Level 2充能,AI好像不擅長迴避這種彈幕,然後被彈幕牆逼死。我也靠這招提前結束了戰鬥。


話說網絡對戰過於不穩定,如果未來有機會改善就好了。

永遠連不上的對手 (自己)

角色:

三頭慧之子:

主題曲體驗:

有一種活潑、野性的感覺,挺有勁牙組一員的風格。


東方三月精第三部 第十六話是關於食人肉的山犬的故事,本來有機會變為附身詛咒人類的犬神,但牠經過華扇的教導最後成為了對人類友好的送行犬。根據獸王園故事,慧之子吃了殘無的肉後身負詛咒,以衰老的狀態苟延殘喘。我們現時不知道為何吃了人類時的日白殘無的肉能不死,也不知道為何有詛咒,但說不定殘無是想把慧之子變成犬神。不過是猜想罷了。


三頭慧之子的種族是不死山犬,但明顯有三頭犬的元素。刻耳柏洛斯是厄喀德那和堤豐的兒子,負責看守地獄的大門,也會巡視冥界與人間的分界線冥河。有些作品把牠描繪成有五十個頭或更多,但現時最常見的是三個頭的形象。噴火不是牠主要的特徵,反而牠的兄弟奇美拉才是經常被描繪為會噴火的怪物。最後奇美拉是被騎着飛馬珀伽索斯的柏勒洛豐以長矛制服。如果把三頭慧之子當成是山犬和刻耳柏洛斯結合的奇米拉。雖說兩隻飛馬不同,但這也許是設定牠歸於早鬼麾下的原因吧。

與奇美拉戰鬥的柏勒洛豐

奇美拉在文藝作品中有着不能抓住和無法得到的象徵意味,與夢的性質一樣。無法實現的夢是虛無的,即為未竟之夢。


刻耳柏洛斯的三個頭象徵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有人認為它們代表著人出生、青年和老年三個階段。從文學角度分析,刻耳柏洛斯象徵着人在每個時間段遇到的負面想法。牠會利用人對過去的執著、對現在的迷惘和對未來的恐懼,使人前進的步伐停止,並將我們困在消極、重複的模式。刻耳柏洛斯在神話中本來就是阻擋在英雄面前的挑戰,是他們人生的試煉。我認為這可能是神主把三頭慧之子的兩個頭設計為捕獸夾的原因之一,牠聽令於日白殘無,作為細作阻礙動物靈入侵地上的計劃,放下陷阱拖延自機。不過我覺得三頭慧之子的設計更多是與山犬的典故有關吧?

刻耳柏洛斯

孫美天:

主題曲體驗:

悠然、逍遙的感覺,很耐聽。即使不能像真正的孫悟空駕在觔斗雲上飛行,單單抱着大聖的名號活着,體驗着那段幻想,就足以自傲。


孫美天太多新設定了,猿神、聖域之森的幽靈、孫悟空轉世等。我想零設可能與庚申信仰和山王神社有關。從牠的形象和故事來看,試管的棍棒和山姥的關聯,這些都很可疑,但是暫時想不到合理的解釋。可能之後的漫畫會補充說明更多的細節。


故事中的聖域結合其主題曲,原典是香巴拉。西藏也有關於猿的民間傳說,傳說當地有三種巨型雪人,按體型大小分別被稱為Dzu-Teh,Meh-The 和 Yeh-Teh。當然也有人認為只是棕熊。


美天對大家來說還是孫悟空的形象更強烈吧。在獸王園,她就像被殘無的五指山所降伏一樣,跳不出她的掌心,這點與孫悟空本人如出一轍。

雪人比例尺

天火人ちやり:

主題曲體驗:

對我而言最詭異卻最入腦的一首曲,猶如琴鍵直接嵌入腦門般洗腦,大腦經常自動播放。鋼琴聲就像在美洲叢林隱秘地移動的卓柏卡布拉,你只聽到牠皮膚划過草叢的聲音。牠一直在叢林中潛伏,等待着啃咬你的時機。


我第一眼看到她,還以為她是哥斯拉。因為她身上的針筒和試管,我覺得她就像是什麼人工合成出來的怪物。天火人在受詛咒的血池地獄,天火人作為吸血怪物,即使服裝往更民俗的方向設計也可以,卻是怪T。這種居家服般的別扭感更讓人感到奇怪。 外形設計與典型吸血怪物的反差造成了一種荒誕感。

哥斯拉

對領土爭奪沒興趣、凌亂的頭髮、居家服、獨特笑點的冷笑話、喪女感、脫力感。加上基本待在舊血池地獄,挺符合居家乾物女的印象。在火焰貓燐線,她們:「沒有戰鬥就不會產出屍體。」的對話更突顯出一種失序感,妖怪特有的邏輯。不過在她個人線時已經完全是一個脫線的形象了,性格十分可愛。


與自以為是齊天大聖的孫美天不同,天火人多次被人認為是卓柏卡布拉,卻否定和一次又一次重申自己是天火人的身份認同。有卓柏卡布拉的元素卻不是卓柏卡布拉,明明是駭人的吸血怪物,卻是穿着怪T的乾物女。這反常的造型與個性,不禁想問神主是以什麼定位設計這個角色的。她在故事中是作為現實和虛擬對照的角色嗎?天火人像是一個亂入舞台的角色一樣。 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是優點,這種反常正展現了卓柏卡布拉這種UMA(不明神秘動物)的怪誕呢,這個性格的角色也很討喜。同時零設的不明 (更多是因為我孤陋寡聞),也許是神主有意為之,塑造了UMA未知的性質。


不過還有她衣服上的線索,她明顯與某個時尚的希臘女神有關。變形是希臘神話中少不了的概念,不論是神是人、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會有變形的出現。如果天火人的零設與希臘有關,說不定就是變形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另外我挺喜歡饕餮與天火人作為朋友的關係,她也沒有如孫美天和慧之子般尊敬殘無。天火人就是一個很率真、隨性、沒有明顯地位高低之分的角色。


我們在結局知道隨着卓柏卡布拉目擊的次數增加,她失去稀少性,話題也失去熱度回歸平常。或者天火人本體就是一種複合了多種吸血怪物的UMA,她本身就是不可知的神秘存在,一種概念化的妖怪。其實封面三人組都是冒名頂替者,假貨,不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三人都可以被解讀為一種空想的產物、概念化的那一刻才成為妖怪。牠們失去了自我,真正的身份,陷入了虛無。


卓柏卡布拉的概念圖

豫母都日狹美:

主題曲體驗:

最初彷彿走在一條漫長、看不見終點的走廊。即使加快腳步尋找逃離黃泉的出口,等待你的只有無限延伸的道路。每一邁步都與後退無異,回頭迎接你的只有黑暗,哀愁。只能不斷地踏步,尋覓光明,奇怪的是,你沒有停下來的意欲。


在故事中已經點明了她是黃泉醜女。追隨日白殘無的她,懷有異常的執念。不禁把她和村紗作對比,因為追隨的人同樣是僧人,同樣走上了偏離的道路。例如星蓮船魔理沙A線的對白就完全塑造了她忠心的形象了,「順便一提,這艘船是單程行駛的。我們沒打算再從法界開回來。」村紗是下定決心要救聖白蓮,甚至做好回不來、犧牲一切的覺悟。對比之下,日狹美的忠誠心感覺比殘無走的邪道還歪。豫母都日狹美這種性格的東方角色還挺少見的,對殘無的仰慕已經超越正常了,完全是往奴僕方面狂奔,不愧為跟蹤狂。

伊弉諾尊與黃泉醜女

豫母都日狹美的彈幕很快又會追蹤,讓人感受到伊奘諾尊在黃泉被追的感覺。這次她不是作為追逐的角色,而是作為地獄的引路人。吸靈範圍往後移應該也是原典的neta吧。因為撿葡萄來吃而停止了追趕伊奘諾尊的腳步,所以步伐往後一步。


按日狹美的個性,她真的會甘心讓日白殘無離開地獄,離開她身邊嗎?也許日狹美已經把殘無當作伊弉諾尊,在她的腳下佈置了藤蔓,讓她無時無刻地活在自己的監控下。感覺二次創作會有挺多這種橋段,深挖兩者主僕關係的反差。當日白殘無自信滿滿以為豫母都日狹美會永遠仰幕她、為她獻出一切時,豫母都日狹美只不過是把日白殘無當作伊弉諾尊的替代品。只要殘無脫離日狹美理想的投影,日狹美就會無情地拋下殘無,留她一人在空無一人的地獄中。

伊弉諾尊從黃泉之國返回現世前,在筑紫日向洗淨自己的身體,袪除污穢。

日白殘無:

主題曲體驗:

山歌般的叫喊聲猶如日白殘無作為人類時經歷的地獄,生命在最後一刻的掙扎。緊湊的節奏如同人在浮世,無休止地殺戮,同樣的光景一次又一次重現。重覆的旋律讓我想像到殘無不得不放任身體浮於時代的浪濤之中,浮浮沉沉,浮浮沉沉。


我會重點展開來談日白殘無,因為獸王園劇情有很大篇幅都是關於她的。她的零設是活在室町至戰國時代的臨濟宗僧人日白殘夢。不過先讓我們簡單談談臨濟宗和故事中出現的寶珠。


臨濟宗:

臨濟宗的創始人是中國的臨濟義玄,主張「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把臨濟宗傳入日本的僧人榮西是吉備津宮一位神官的兒子。當時他目睹了比叡山的佛教戒律被破壞,僧侶們不斷進行權力鬥爭。榮西對這種狀況感到困惑、絕望。(這點與日白殘無很像,也許神主在創作殘無時也參考了這一點。) 1187年,榮西向中國臨濟宗黃龍派的虛庵參悟佛法,把臨濟宗引入日本。


臨濟宗的修行以坐禪為基礎,對比起其他教派,相對不依賴經典。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但不立文字是指不被文字限制和束縛,不是說捨棄文字。臨濟宗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修行,除了坐禪和日常工作外,也要不斷地思考公案。公案是一個引導開悟的問題,信徒要與師傅重複禪宗問答,透過這些修行達到開悟。


主題曲的叫喊聲也許與臨濟宗的「喝」有關,是一種激烈的吶喊,呈現出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頓悟狀態。

榮西


寶珠:

在故事中,是能夠淨化生命的寶珠。本來以為清蘭的寶珠是使三頭慧之子覺醒的寶珠,然後慧之子的寶珠最後竟然不是月亮的寶珠,真是複雜呢。從清蘭線結局,我們知道寶珠確實能夠淨化污穢,是月之民在地上活動必須的,因為月之民受不了污穢。典評價為帶有消臭功能的空氣清新機。結論是寶珠沒有想像中的強大。其實氣味可以說是野獸生命力的展現,如此強調污穢的臭味是否有特別的用意呢?明明死亡乃自然之理,三頭慧之子卻憑藉鬼的寶珠掃清污穢,達成真正的不死身,寶珠到底為何如此強大?使三頭慧之子真正變成不死身的寶珠是日白殘無的,有轉移的陷阱。如果寶珠不是神主完全虛構出來的概念的話,那我認為寶珠的典故有可能是佛教的如意寶珠。


如意寶珠或稱摩尼寶,梵語 cintā-mani 。是指能如自己意願,變現出種種珍寶的寶珠。寶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與佛德,及表徵經典之功德。關於此寶珠之出處,據雜寶藏經卷六載,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另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載,如意寶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或為帝釋天所持之金剛,破碎後掉落而得;或為佛之舍利變化而成,以利益眾生。此如意寶珠系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地藏菩薩等之持物,能滿足眾生之意願。


寶珠作為佛教的器物其實挺常見,不同教派對如意寶珠也有不同的解讀。藏傳佛教認為寶珠可消除饑寒、災難,向它祈求便可獲得自己所需的財物和安樂。也有日本東密奉如意寶珠為本尊修行。漢傳佛教如慈山寺認為觀音聖像右手持寶珠代表着空性智慧,放下所有染污執著。


禪宗有一公案 空中摘月

有一位僧人問南泉普願禪師說:「天空中有一顆明珠,該如何取得?」

南泉說:「去砍些竹子做成梯子,爬著梯子去天空拿。」

僧人不明白,便又問道:「天空中怎麼能放梯子?」

南泉反問:「不然你想怎麼拿呢?」

天上的明珠就如同我們的自身本性,若能開悟明心見性就能取得明珠,

要是想假借外力成道,就像是費盡心思去搭梯子求取空中寶珠,最後終將白忙一場。

南泉普願禪師藉這相反的答,激發僧人尋找自我的出路。



如意珠手

佛教有不少與寶珠相關的典故,也有衣珠喻的故事,帶出人因無明難以通曉佛法的道理。如果是以思考公案為修行的臨濟宗,說不定僧人日白殘無也會聽過這些公案而做出/尋找真正的寶珠。


虛無:

在故事中作為關鍵字多次提到的有無、虛無、未來、空想等。我認為殘無的心也陷於虛無當中,從佛教意味和虛無主義的意義上解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先從佛教角度解讀:


臨濟宗主張「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般若是六波羅蜜多(Pāramitā) 之一,即智慧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諦。人是因為五蘊而起了「無明」的妄心。「無明」是愚癡,盲目的意志,蒙昧的衝動。「無明」使人未能發展覺性,不能自覺。由於人生來便有感知能力,所以會被「無明」所困擾。只要人被「無明」支配,便會產生慾念,透過「行」去追尋這個世間上虛幻的事物。


佛教主張領悟緣起性空、實現無我,超脫生死。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並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人把假的當真,把會消失的當作永恆。世間一切都是虛妄幻想,只是由心而起的幻象。人正是理解不了生命不是永恆的,接受不了人在肉體上的衰老、壞滅,才執著於八苦中的老苦和死苦。人因無明,不通達佛理,卻盲目地執著於生命。


人需要領悟「般若」,才能夠實踐真正佛法,斷除「無明」。般若是一種無漏慧,即是遠離一切煩惱、「無明」,純真無垢的智慧。人實現無我使五蘊皆空,便能斷除「無明」。具體的方式是戒定慧,「戒」是節制,以外在的紀律、規範,約束人的行為、語言。「定」是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不使內心散亂,保持寧靜、安定的狀態。「慧」是以理性對人生因果關係分析、反思,洞察整個人生和世界的智慧。人會受「無明」的驅使對自性和真心迷悟,所以人需要靠自力實踐戒定慧,把染污的心轉化為清淨。


以上是個人對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可能理解各有不同,請諒解。當然臨濟宗也有其特有的理念如草木國土悉皆成佛、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等。前者與《六祖壇經》所說的相似:「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這即是傳達了萬事萬物皆有佛性的理念,也代表着「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的理想。而臨濟宗的思想在獸王園、日白殘無身上也有體現。


不過終究是一定程度的能力,未能達至古明地戀那種無意識程度的無我,我認為她不能把生物的慾望完全化無。動物靈不會避免鬥爭,純粹跟循自己的本能、血性而起。不斷地掠奪、建立秩序、紛爭、覆滅,不斷地重覆。牠們正是秩序與理智的反面。即使故事中展現出獸形妖怪的智慧,但那只是畜生為了滿足自己慾望而生的邪念罷了,例如八千慧的慧只是糾結於入世慾望的智慧。所以神主也在最終結局問出獸是否真的擁有智慧。從佛教來看,這種被慾望所困的樣子代表了仍未脫離無明,未能達成真正的般若。我認為獸王園探討的智慧,正是動物靈代表的生物皆有的慾念和想要超脫這種困境的掙扎。


所以,日白殘無是想以操縱虛無的能力阻止鬼族和畜生。牠們被無明所困,像當初戰國時代那幫僧兵一樣,執著於勝負、大地的所有權這種虛幻的事物而爭鬥。雖然此時的日白殘無是鬼,但她想要制衡各方勢力的計劃其實是一種戒定慧,把污穢、迷惘的心轉為化清淨。幾條線都強調地獄什麼都沒有,這正是一種空。而日白使用虛無讓異變自然地結束。在饕餮線中,殘無說與畜生們不同,現在已經對地上沒興趣了。她想要的是未來。未來這個字眼視乎解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究竟殘無是執著於權力,還是為人帶來般若。


在遊戲中,與這種觀念對立最明顯的角色便是天火人和饕餮。她們都是被血池地獄裡強大的慾念所吸引,更是以此為食糧。血與潔淨,怨念與般若(智慧),她們存在的本質就是與此對立的。


雖然日白殘無想要實現自己一直以來認同的理念,但她終究未能參透真正的智慧。殘無吸收靈體,對饕餮說動物靈一開始就沒有自由意志(選擇),完全違反了臨濟宗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她更想殺死靈夢。可見,她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走上了一條歪路。從殘無的符卡-亡羊的王國,我想起歧路亡羊和亡羊補牢兩個成語。也許殘無就是在那個亂世的亡羊,但在失序的現世中迷失,虛無。最終墮落到地獄,並希望建立起自己的秩序、王國。望文生義,其實也是殘無作為人類時的未竟之夢,希望世道太平的理想。所以她最終在這一作中執行自己的計劃。在故事中看不出她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也沒有什麼悔改之心。反而是一意孤行,不惜殺死靈體也要達成自己的目標。


劇情含義猜測:

虛無主義:

我們暫時拋開剛才所講的佛教理念,從虛無主義的角度看待獸王園的劇情。簡單來說,虛無主義是人們開始懷疑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認為生命沒有內在價值和意義。失序的社會導致虛無主義的萌芽,尼采在《快樂的科學》提出的上帝已死,它代表着至高無上的絕對價值的崩塌。日白殘無在戰國時代經歷的事使她對信仰產生疑惑。在鬼形獸的故事中也探討着一個問題,在科技高度發展,人類大部份慾望都能夠被滿足的當下,人類還會視什麼為有價值並追求它?


在現今這個時勢,虛無主義無疑是一個挑戰。神主希望以本作回應目前這個動盪的社會。故事中提到這一次的異變是自然發生的,只能隨時間讓其自然結束。日白殘無本身代表着虛無主義,豫母都日狹美代表着一種死亡驅力,是現代人在這種環境下激發的。也可以說是在虛無主義影響下作出的選擇。


天火人代表了醫學,基因工程等。針筒本是醫療用的。她那張充滿詛咒的卡片和針筒彈幕,吸血也代表着攻擊性。也許代表了這個時代的藥物的過度使用,或者是化學實驗。她是以怨念為食的,也許她是某個人工實驗失敗的產物?在時代的進步下,某些實驗忽視倫理,故而產生了很多爭議、甚至因為實驗而出現犧牲。所以便會產生怨念,而這種行為也會使人下地獄。在文學作品中,怪物和妖怪形體上的改變、畸形其實代表着道德上的變異。


慧之子可見三月精16話,說明不是單純以妖怪的本能去看待,山犬是可以有兩種進化路線的。她是可以成為幫助人類的送行犬的,代表了有善惡之分。而她吃下了仍是人類的殘無的肉,成為了不死山犬。也許代表了人類在虛無主義下進行了不道德、違反人倫的事。如果從人類的身份抽離、拋開人類的道德觀,妖怪吃人類的肉其實也只是弱肉強食罷了,更何況是殘無自願給慧之子的。可是,她因此受到了詛咒。雖然現在仍未能判明為何吃了殘無的肉能不死和受詛咒,但先繼續猜測下去。詛咒是負面的、是不好的,這有可能是因為吃了人類的肉導致的,這個行為是不正確的。加上陷阱是可以有陰險的含義。結合之前的情節,山犬是能夠用人類善惡觀去對待的。所以我認為慧之子代表着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下,人類不會再遵守瓦解掉的舊時代價值,包括道德和倫理。只要是為了利益(不死),什麼都能夠做,所以才會受到詛咒(罪孽)而墮落到地獄。


我認為孫美天代表了虛無主義下人們的身份認同的迷失。她以為自己是孫悟空,更吞噬了聖域的靈魂時受到詛咒。也許這意味着在現今社會,我們受着各式各樣的規範,接受着有權勢的人為我們建構的身份。而這些不過是方便他們來實施對我們的控制、掣肘着我們的自由意志,導致我們失去自我。吞噬了聖域的靈魂或許是以不當的手段侵害了社會上共識的規則、打破了舊有的權力、秩序。所以孫美天則受到詛咒,不過這個更多是社會層面上的規訓。


在殘無線中,靈夢出手阻止了她。雖然過程有些變化,但從結果來看,殘無的計劃還是成功的。她阻止紛爭,讓勢力互相制衡的目標達成了。同時,靈夢等地上勢力也得到更好的結果。如果把動物靈爭奪失去所有權的土地這個異變放到現實來看,可以當作是疫情緩和後市場慢慢恢復,但疫情破壞了舊時代固有的平衡,目前處於混亂與秩序之間。本來這件事是可以用虛無主義的態度去處理,但我們選擇去介入,嘗試改變事情的走向。雖然從結果來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浪潮下,我們仍避免不了各種動盪,但至少我們改變了心態去面對。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頂一樣,只要我們賦予了現狀另一種意義,我們就能咬緊牙關撐過去。


舊有勢力與權威瓦解後,自然會迎來新秩序。就像是戰後日本對待極道的態度一樣,因為取締他們會導致更多沒組織、更難以預計行動的不法分子出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放任目前這些有組織的極道。在本作中也是一樣,市場恢復自由後,被慾望驅使的動物靈自然會盯上地上這塊豐饒的土地。由於幻想鄉自由市場開始流動,土地的所有權不再由富裕靈壟斷,把一切歸於虛無。所以界乎於一種秩序與混亂之間的狀態。日白殘無想要阻止其他鬼加入這場紛爭中,導致更多的傷亡而主動擔起執法者的角色。動物靈也受到了管理,讓各勢力互相牽制。


市場的恢復與動物靈爭奪土地是必然的,只能順應這種潮流而行。而萃香點醒靈夢。萃香這種態度或許代表了神主對現代社會的看法吧。面對混亂、不受控,殘無是嘗試重整秩序。自由的巫女與想要掌握一切的人鬼。自由的市場與想要控制市場的人,巫女履行她的職責,再一次平衡幻想鄉。神主以獸王園傳達出人該如何在現今社會自處的想法。本作有一位神明,就是猿神孫美天。吞噬了聖域靈魂的她也許會在將來建立起一個新秩序。


最後,萃香代表着萃集人心,結局的宴會也許代表了要處理虛無主義和社會的急劇變化,我們還是少不了與人的連結,不要讓自己困在孤島。


西西弗斯


AI與生命:

AI代表了無機性,而本作的部分程式也運用了AI技術。獸王園的幾個角色有個共通點,孫美天吃掉了聖域幽靈,慧之子吃掉了殘無的肉。殘無有吸收靈體,天火人也有吸血。為何要如此強掉吃和吸收?我認為這設定突顯了生命的活力與機能,遵從本能的野獸能夠最純粹表現出何謂生命。即使是主張弱肉強食,這些都是生命才會有的行為,可能神主想要表達生命都是脫離不了慾望的。


從作為式的藍與饕餮的對話,我們能窺見神主的態度。作為式神的藍在東方世界觀下就像是個程式一樣。神主安排饕餮和藍兩個舊相識的對話也許是要傳達人不能失去自我,那是生命力的體現。從饕餮看來就是野獸的身份和獸性。就結果而言,八雲藍線的確讓我思考到人在社會的關係和身份。這作探討了如何在秩序與混亂、自制和慾望中取得平衡。人不需要完全洞悉一切、波瀾不驚地生活,只需要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算計太深的殘無反而算不出這種偶然性。如果把殘無看作是以虛無主義的態度應對AI浪潮,而靈夢這種偶然性正代表着人類的智慧和創意。算計這麼多不如開宴會,看似很有東方風的結局。可是,這也代表着一種人情味。靈夢代表着一種自由創新的思維,不是規劃好的AI能夠比擬的。東方獸王園這個部分使用了AI製作而成的作品已經給予了答案,人類的未來充滿可能性,而不是虛無。


感想:

我很喜歡萃香跟靈夢的對話,特別是那種老朋友指點迷津的感覺。萃香那句提醒靈夢擁有在空中飛行程度的能力,不必困於殘無的掌中,再次點明靈夢作為幻想鄉自由的巫女的性質。正是這種遊離於秩序和混亂間的自由,使得靈夢成為主人公。在這句話的語境下,靈夢的能力更成為一種突破一切困境,在天空中自由地飛行,不受規則限制的存在。神主這種將角色能力的延伸的處理實在是太過有趣了。萃香對靈夢的了解也讓我想起剛慾異聞中芙蘭與靈夢的對話,這些對話都突顯了伙伴們對博麗靈夢這個人的期望和信任。而我們這些玩家也是在長久的年月中對博麗靈夢建立起信任,相信她一定能夠解決異變。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也與博麗靈夢建立起互信的友誼呢。還有一點是,早苗立繪的透明羽翼是單純美術上的表現,還是代表她作為現人神神性的更進一步呢?或者是為了更加貼近某個自由在空中飛翔的巫女而萌生的決心呢?


自私的人卻有着忠心的追隨者,日白殘無打算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局面隨自己內心所願般發展。豫母都日狹美的結局中,她在一旁看着日白殘夢與三人組,憧憬着殘無。正正因為這種心態,她們保持着距離。結合日狹美的能力,也許日白殘無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伊弉諾尊的替代品。這份扭曲的愛意會容許日白殘無真正脫離地獄嗎?


我個人認為豫母都日狹美不會成為日白殘無的理解者,正如她做出過火且在殘無控制之外的行為。我覺得如果日白殘無的計劃沒有本作的自機們來攪局的話,她則會孤單一人下去。雖然日白殘無強大、聰慧、做事慎密,但她同時是自私、自大、孤獨的。正如她作為人類時經歷的事一樣,對社會、對蒼天、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信仰產生疑惑,最終化作人鬼墮入地獄。她理解不了這世道,也不被理解,所以是孤獨的。最終我們看到,透過這一次的異變,她自己也產生了變化、成長了。


就個人理解甚至到二次創作的程度,說不定日白殘無內心覺得孤單。在故事中,她找人去開宴會雖說可能是鬼的習性,但她最終身為動物園般的管理者,想必也有身居高位而不能對人言的部分。她作為獸王,也有王的孤獨吧。雖然日白殘無很帥氣也很有威嚴,但她不如摩多羅那樣作為一個接近完美無缺的神明、角色出現。她有着曾作為人的人性、因為自己的掙扎和慾望而墮入地獄。她懷着缺憾進入到幻想鄉,作為角色來說擁有成長的空間。最後日白殘無打算讓靈夢收拾自己,打造異變自然解決的假象。其實這也代表她選擇信任靈夢。殘無認為靈夢與自己很相似。如果靈夢也是那種性格的話,說不定未來也會走上差不多的路吧。


日白殘無一直在空無一物的地獄徬徨,而讓她從這個局面脫出的正是靈夢。正如猯藏線中說一旦進入地獄便難以憑自己的力量出來,除非有權限的人才能放出來。也許可以視作日白殘無最後把這種權力給予了靈夢,把她從心境上的地獄放出來。在結局她和其他人一起開宴會,也代表了這個王得到一個自己能夠安心棲息的地方,遇到一幫值得信任的人。殘無脫離浮世,真正找到自己的樂園。


我覺得東方除了每一作探討的主題外,其實我們在角色與角色之間也看到她們建立起來的關係。不一定是友誼,但最終一定會構建起紐帶。當然,大家建立起連結後也會有各自的盤算,但說到底也是一種對人的關懷。


其實看完故事後也是一頭霧水,需要慢慢整理思路,把線索理清。故事含義的解讀本身就難以有定論。根據玩家各自的理解,解讀劇情本身也是一種二次創作呢。說實話,以上解讀的角度很狹隘、也有很多漏洞,更有可能誤解劇情。相信獸王園更適合從社會角度、國際局勢、甚至陰謀論的新世界秩序等方面解讀。不過這方面我不了解,也不肯定B站能不能發出來,所以作罷。歡迎各位分享看法,文章有什麼錯誤的話也歡迎指出。最重要的是大家記得買獸王園來玩,這一作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東方獸王園感想與劇情雜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