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大家”汤本求真为什么放弃西医而学中医?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历
日本“汉方大家”汤本求真为什么放弃西医而学中医?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历经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自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以前,在中国没有西医的时候,很多人最常接触的就是中医了。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去中药店抓几幅中药,然后服用,也可以起到很不错的效果。 但是,自从西医传进中国以后,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因为中医见效慢,西医见效快,加上中药难以便携服用,西药方便服用。 所以很多人为了省时间,贪方便,不自觉的就想要看西医,用西药,渐渐地对中医也就冷落了。在中国人要废除中医的时候,日本人却给出了我们中医应该继续保留的忠告。这是怎么回事? 一位叫做汤本求真的日本医生写了一部关于中医的著作,竟成为了中医抵制废除中医案的有力武器。 汤本求真原本是一个西医,可是作为一个西医,他发现自己学的其实非常有限,甚至连自己最爱的女儿也不能挽救回来。 因此,汤本求真痛下决心转学中医,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他受益良多,发现了中医的很多奇妙之处。久而久之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名的"神医"。 汤本求真,1901年,25岁,毕业于金泽医学专科学校,开始了西医的行医生涯。开始供职于医院,后自己开诊所。1906年,汤本求真的长女患疫痢而死。作为西医生,看见女儿死去竟然无术医治,使他深受打击,精神几乎绝望“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 “余少以亲命学医于金泽医学专门学校,明治三十四年卒业,旋供职医院,嗣复自设诊所,从事诊疗。 至明治四十三年长女以疫痢殇,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偶读先师和田启十郎所着之《医界铁椎》,始发愤学中医。 经十有八年,其间虽流转四方,穷困备至,未尝稍易其志。 用力既久,渐有悟入,乃知此学虽旧,苟能抉其蕴奥而活用之,胜于今日之新法多矣。无如举世之人,竞以欧美新医相矜炫。中医之传,不绝如缕。此余所为日夜悼叹者也。 既以稍明此学,不忍终默,窃欲振而起之,故不揣浅陋撰为是书,以俟天下具眼之士。” 他对西医的信念动摇,一边治病,一边潜心学习中医。后来立志复兴日本汉方医学,1927-1928年间,陆续出版《皇汉医学》三卷,全书基本上是研究我国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成为日本皇汉医学的一代宗师。 汤本求真,1930年,并广招弟子,开山立派,弘扬汉医。收徒大冢敬节(1900~1980)。 西医毕业的大冢敬节1930年2月拜汤本求真为师,在临床上去虚饰,重临床实际,在经方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造诣。 许多国人都受他影响,包括明国的许多中西汇通大家。现在很有名的黄煌也是学的这一派。 1972年9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冢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1981年,汤本求真的纪念碑在兼六园旁的金泽神社内落成,以彰显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弘扬汉医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不仅在日本被誉为汉医复兴之父,而且被誉为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同时也不缺乏新奇与简练。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它美的风格是深沉隽永、雄浑苍健、朦胧奥玄。欣赏它的美,如遥观滚滚长河、莽莽群山、红日浴雾、白云舒卷。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言而有文,神韵盎然。在论医析理之际,不忘给人以美的传感。中医语言有着诗的韵律、诗的形象、诗的凝炼。如金石掷地,珠落玉盘。令人不禁而诵、留芳齿颊、百读不厌。你或许会醉心于《内经》文风的汪洋宏肆、典雅绚烂,如神龙行空,繁星灿灿。你或许会惊叹于《伤寒》中之“犹矿出金,如铅出银”,严峻沉郁,朴实洗练。那方歌节奏的匀齐严整,针赋文句的双双对称,医话词语的耐人寻味,医论评议的犀利思辨,都可给你心的愉悦,美的体验。 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巨龙细虫、飞禽海鲜、春花秋实、走兽鸣蝉、丹石黄土、飞瀑流泉、都可入药,争显不凡。于是中药就有着五谷的清香、硕果的美鲜、鲜花的芬芳、蜂蜜的甘甜。红白黄蓝,色彩灿然,寒热温凉,五味俱全。中药性格各异、各怀绝技、各有才干。或如少女,温柔甘甜、温煦滋润、安抚五脏;或如将军,粗犷强悍、峻攻猛逐、去病除患;或如先锋,率引群药、直达病所、一马当先;或如国老,调和诸药、协调关系、共对病顽。它们若组成方剂,将又会如虎将得精兵之助,攻城掠寨,安抚四方。 中医的诊疗过程与其说是技术操作,到不如说是艺术创作。中医的诊疗过程观察周全,灵活善变。似是随心所欲,实则终不逾距,为医理所涵。这为医生独特风格的充分展现,提供了广阔的画面。这是中华美学与中国医学的融合贯通,是技术操作与艺术创作的璧合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