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4.22 天台宗
【本文转载自《哲学小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22、天台宗
亦称法华宗。中国佛教流派之一。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𫖮,[i]因他住于天台山,故名天台宗。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经典,宣扬“一念三千”[ii]的主观唯心主义。智𫖮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iii]认为物质世界及其多样性,不过是人心一念的产物。他认为时空也是由心所生,因而“无大小”,“无长短之实”。[iv]进而认为事物皆姻缘和合而生,“无自性”,即没有自己的规定性,是空的,这种认识也叫“空谛”;但是“空”并不等于绝对的无,还有假相,是假有,这种认识叫做“假谛”。佛教最高的智慧就是二谛之间,不偏于任何一边,而要“双照二边”。把万物看成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空、假中的统一,这就叫做“中谛”。“中谛”又叫“中观”、“中道”,它是绝对真理的认识,因此也叫“第一义谛”。智𫖮认为三谛互相包容,互不妨碍,即所谓“圆融三谛”之说,可见这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与折衷主义的诡辩。天台宗还主张“止”[v]、“观”[vi]并重的修养方法。“止”指坐禅入定、静心,排除一切“妄念”;“观”指对佛教理论的领会,求得神秘的“般若”智慧。其目的在于通过彻底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引诱人们脱离现实斗争,忍受现实的苦难。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华学习天台教义,遂传入日本。主要经典有《法华经》、《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
[i] 通称天台大师。
[ii] 现实世界和鬼神世界皆备于一念。
[iii] 《摩诃止观》。
[iv] 《大乘止观法门》。
[v] 定。
[vi]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