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幻——《黑门》

这篇专栏分为两部分
①浅谈科幻/科幻国创
②稍微聊聊《黑门》(基本无剧透)
笔者温馨提醒:精读需要7-9分钟
(部分内容可能主观性较强,请求同存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何谓“科幻”。
科幻的英语全称是Science Fiction,直译为科学幻想小说,所以科幻既不是充满着魔幻、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漫威”,也不必如论文般顾及科学严谨性。
“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这里面都是幻想?”
“是,但有科学依据。”
节选自刘慈欣《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序言
简单的三句话在年幼的刘慈欣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奠定了他以后科幻创作的核心理念。没错,这三句话便是对科幻最好的诠释。
作为一名零零后,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是没有自己的科幻影视的。影院放映着千篇一律的欧美电影(暂且把漫威算作软科幻),商店橱窗摆放的国产玩具却是外国电影中的人物造型。上了幼儿园,男生带的玩具是“变形金刚”,又上了上小学,一旁听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少不了《美国队长》、《蜘蛛侠》。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大众化现象,但至少国内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直到2019才上映。(《小太阳》、《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真的算不上纯粹的科幻电影)。
有些人因《流浪地球》的出圈知道了刘慈欣,才继而对中国科幻有了简单了解。这足以见得科幻的冷门,试问在《流浪地球》之前,我们对于科幻的印象是什么?是《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如果在十年前向身边的人询问知道的外国科幻作家,我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儒勒·凡尔纳。
外国科幻对中国大众读者的影响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自晚清以来,凡尔纳的作品就不断地在中国再版。凡尔纳是第一个在中国真正走向大众的外国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社会影响,是其他任何国内外科幻作品所远不能及的。对于中国大众读者来说,凡尔纳是科幻的象征;甚至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也是科幻的全部。
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科学乐观主义和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使得其作品较为契合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甚至被列为了义务教育必读书目,成为了名著阅读的考点,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海底两万里”,联想结果是这样的:

凡尔纳的小说固然有其独特艺术魅力——19世纪冒险小说叙事简明流畅,人物形象鲜明。作为推荐阅读书目我持支持态度,但现状却是,学生需要死记硬背书中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以应付考试,且非主流观点无法保障满分,这便导致了有些人以偏概全地看待科幻。
凡尔纳的小说作为科幻的代名词,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些许灵魂:许多设想或成既定事实,或被证明无法走通。读者阅读《海底两万里》,会惊叹于潜水艇的设想吗?上上个世纪会,但现在显然不会;同理,在今天看来用大炮把人类发射到月球上更像是一种哄小孩的童话。我不否认凡尔纳小说的魅力,但显然其风格不能代表科幻的全部。
我第一部读的科幻小说是《海底两万里》,说实话,我读完后感触不深,甚至感到些许无聊。而我初读《三体II——黑暗森林》中章北海劫持舰队逃亡的片段时,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因荷尔蒙分泌而颤抖,那一刻我虽在瑟缩于小学的塾堂一隅,身心却穿越了千百年来到了未来,来到了《三体》中的平行世界。我脚踏恒星级战舰“自然选择”号的甲板,望见了章北海眼中的星辰与剑,触到了太空中深入骨髓的孤寂。即便已过去多年,我也忘不了,这是灵魂的共鸣。

我会不遗余力地向身边人安利《三体》,而不是《海底两万里》,因为前者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科幻。
回到正题,中国为什么要有自己的科幻?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科幻中出现的大量以基督教和西方历史为背景的主题,如对干预生命和人类进化的禁忌、末日的救赎,不能也不应该在中国科幻读者中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科幻,我们应厚积薄发,筑稳自己的科幻“基石”,而不是木讷地模仿西方筑起一座座自由女神像或埃菲尔铁塔。

那么,我们有机会吗?
Certainly!《黑门》便是好的开端之一:
科幻国创优势有如下三点:
影视——降低入坑门槛
3D建模——画风独树一帜、画面更有张力
本地化——中国特色
Ⅰ.影视化带来的是更低的入坑门槛
举个例子,为什么国内的手游热度远高于端游呢?随便问身边的一个学生,TA可能不知道《GTAV》、《古墓丽影》,甚至也不知道国内期望很大的《黑神话:悟空》。但是,TA会不知道《原神》,不知道《王者荣耀》吗?显然不会,TA可能没玩过,但至少听说过。
造成这种情况的现象是什么?是3A不好玩么?显然不是:国内市场小算是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入坑门槛的问题
我们先对合格的游戏体验定一个标准:体验时能稳定中画质40帧以上。我以此为基准给大家列了一张表格,如下图。

不难看出,手游的门槛低于端游。即便是红米百元机也能流畅体验《王者荣耀》,硬件杀手《原神》在1700-2000价位的手机上也能有较好的游戏体验。再加上数码圈也有一定的门槛,很多人存储和内存都分不清,更别提自己组装电脑了。归根结底,他们并不是不想尝试3A,而是过不了门槛,尤其是经济门槛:我国的工资中位数依旧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一台电脑的开销(特别是对于学生)不算小。
《三体》同理,许多人并无耐心阅读完三本书,这时候科幻影国创低门槛特点便可以吸纳这部分人:一边是几十万字还要花钱买到的实体书,一边是不要钱动动手指就能看的国创,对于路人无疑后者吸引力更大。
当然,我说的低门槛不是指制作水平低下,而是指影视化的表达形式更加契合流量时代的需要,更多人能借此了解中国科幻。小说能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而影视化带来了视听方面的享受:不必将两者比个高下,既然都能推动中国科幻事业发展,为何不爱呢?
II.3D风格是国创的后发优势
国内的科幻小说的市场是不及欧美的(国内电影也没有好莱坞的体量和市场),而国内二次元还大体处在模仿日本的发展阶段(出色的动漫作品较少,大牌二次元游戏为日系风格)。传统项目比不过,那就另辟蹊径上3D啊。

早在《黑门》之前,《灵笼》已经向我们证明了3D风格国创的潜力。

国创的建模风格更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成为了独立于日韩/欧美画风之外的新的画风——国创画风
中国人就该看中国人

大家还记得第一次观看3D电影的震撼吗?3D带来的画面张力是2D望尘莫及的
这也是为什么《原神》可以对其他二次元游戏形成降维打击

再者,2D动漫是人画的,而3D动漫是硬件渲染出的画面,所以3D拥有更流畅的画面
[2D动漫一般为23.98帧/秒,但画师实际画的不同画面只有8张/秒(少数情况下12张),这就导致了2D动画在打斗场景上显得帧数不足,亦或是经常重复播放同一段画面。而3D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每个模型(人物、场景)都建模出来,再向人物发出动作指令,而完成这个动作的画面由硬件自行计算。所以帧数和流畅度上远高于2D动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主角在打斗时一个躲闪的行为,在2D动漫中需要画师按部就班的画,而使用3D的模型,只需要发出这个动作指令即可(K帧,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硬件性能的不断发展,光线追踪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为科幻国创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平台。
(下图为英伟达显卡官网光追宣传展示页,笔者用PS将两者拼接在一起方面对比)

III.科幻国创蕴含着本地化特色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科幻中出现的大量以基督教和西方历史为背景的主题,如对干预生命和人类进化的禁忌、末日的救赎,不能也不应该在中国科幻读者中产生共鸣。
前文已经说过了,这也是我感同身受的一点:《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后,我身为一名中国人是骄傲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拍的电影。国外的东西,哪怕做的再好,那也是外国的。不用华为,不影响我因华为的自研处理器、5G技术骄傲;不玩无人机,也不影响我喜欢大疆这个品牌。
美剧再romantic的剧情也没有我听到一句中国方言来产生的共鸣多,特别是在科幻片中,一句方言便如同他乡遇故知,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啊!
所以,我是很赞同国创加入本地化特色的。无论是《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改编的扫码支付片段,《灵笼》的唢呐拔罐神曲,还是《黑门》中的中国方言,都是国创的一大亮色——说的直白点叫接地气。




上面三千余字差不多说完了第一部分,接下来就《黑门》稍微聊几句(非剧透)
首先,《黑门》的世界观与当下的热门话题“脑机”、“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于《灵笼》的末世,《黑门》中的世界在大量现实元素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设想未来。

其次,《黑门》的角色外貌风格多样,并不是千篇一律。

最后,从剧情推进上来看,《黑门》的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速度合理,擅埋伏笔,初看便感到了幕后多方势力错综复杂,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黑门》是科幻与悬疑的完美有机结合

很多人说《黑门》火不起来
我想说,朋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吧
《黑门》肯定会火,Just to wait.
平时忙不过来,只有国庆有时间,所以没片子还没完结就把专栏写了,这点还是挺遗憾的

以下内容与正文无关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啊没错专栏头图是我瞎弄的

初稿完成于22/10/6凌晨,要是没啥大问题估计不会修改了
每写一次专栏,桌面都将受到暴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