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2023-03-19 12:09 作者:破产的哔站用户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vxQ0kI2Bai5XrTKfDk1Bw?pwd=py5g 

提取码:py5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柏杨作品爱好者,历史爱好者,《通鉴》爱好者、研究者。

1. 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心血之作,现代中国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展现了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权力运作、战争军事、社会变革的完整图景。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柏杨晚年,以十年心血翻译《通鉴》,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

2. 原创862则“柏杨曰”,与司马光对话,与历史对话。完全跳出古代思维局限,以现代观点解读1362年宏大历史。从现代观念对历史进行解读,发表辛辣深刻的评述,并评点司马光、扬雄、王夫之等学者的观点,使读史变成对现实的思考,把古籍阅读引入现实生活,是读者叫好又叫座的独特之处。

3. 人形史观、平民视角,以人性为立足点,以平民立场讲述历史。柏杨处处为民众代言,处处展现其“为小民写史,而不是为帝王将相写家谱,写嘉言懿行”的史观,不愿迁就传统。如他对帝王直接称名道姓,把谥号庙号谑称为绰号外号等,都为读者带来不同于以往史著帝王将相视角的、全新的历史表述视角,也使当代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代具体事件的发展逻辑,和历史总体的发展进程。

4. 柏杨亲自绘制近2000幅历史地图,表达更为清晰,更为直观。柏杨根据当时的地理区划,主持绘制了近1500幅关于《资治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一眼就可看出当时的大局趋势,也突破了传统史书不附地图的局限。

5. 柏杨回归了传统汉语白话的本色。柏杨十分注意汉语的自身特色。他很少使用西化的表达方式,而是尽量遵循汉语表达的本来面目:琅琅上口,精干切要,颇具幽默感。如其“凶狠老爹,母老虎娘亲”“荷花大少”“刘恒先生仍然在他的代国喝米汤”等等表述,清楚明白,语浅意深,重新唤醒对汉语之美的领悟。

6. 人人都能读懂的《资治通鉴》,解决阅读传统史书三大难题。读传统史书有三个难点:官制、地理、年号。对于文中出现的古官制、古年号、古地名,柏杨均翻译为现代称呼。

7. 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推出精装典藏版。全书共分十八部,黑面烫金精装书封,内文采用瑞典进口纸张,与《通鉴》沉稳厚重内容相呼应的同时,带来jue佳阅读体验,适于阅读和典藏。

畅销近四十年,众多名家推荐。《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自1993年大陆引进后第一册就印了16万册,创下了当时历史类学术著作印刷发行的最高纪录,此后畅销近四十年而不衰。其内容受到铁凝、陈忠实、冯骥才等大家的盛赞推荐。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毛泽东,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做出角度宽广的观察与评论,用“柏杨曰”的形式,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臣光曰”的不同立场。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颇具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ZUI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原名郭定生,河南辉县人,中国当代作家。20世纪50年代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20世纪60年代,用柏杨笔名为台湾《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ZUI伟大的杂文家,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有华人处,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柏杨晚年,更尽十年之力译写司马光《资治通鉴》,皓首穷经,大作始成。其《通鉴》系列作品,成为柏杨史学成就的高峰,为当代“通鉴学”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作品:《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精彩书评

(《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

(《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

——【明】王夫之

(《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

(《通鉴》)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清】曾国藩

(《通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很了不起。

——【清】梁启超

柏杨作为鲁迅精神的传人,他的根本抱负一如鲁迅的名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一个令我折服并敬重的名字,是不会忘记的,这是柏杨。

——著名作家 《白鹿原》作者 陈忠实


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前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著名作家 冯骥才


柏杨历史系列是一个洞察历史、洞察世事的智者对历史ZUI深层的剖析。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柏杨的《通鉴》著作)来自其野生而非豢养的自我觉醒,是茂盛生长的野草,而非园丁修剪的园林;是能解民众饥渴的路边摊点,而非皇家酒店的预定包间;是由雅入俗的大众歌谣,而非由俗入雅的美声唱法;是把古籍引入现实生活的文化参照,而非把今人导向古代的帝王梦想。

——西北大学教授 刘文瑞


我当为《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打边鼓说,胡适、梁启超和李敖,都曾为现代大中学生开列国学必读书,洋洋数十种的书目。若有人也要我开个类似的书目,那我就“一书定天下”——《资治通鉴》。看不懂原文,那就看《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原因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想对中国固有文明知道点大略,最实际而可行的工作,便是一部《资治通鉴》。

——著名历史学家 唐德刚


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他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攻击令人痛心疾首的观念和传统,使读者在轻松的心情下,了解到严肃问题的关键,引起深思,产生必须改变和寻求进步的要求。

——著名作家 金庸


一代文人的良心。

——著名作家 倪匡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