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演弈棋:从历史角度分析三国演弈棋的布局合理性

2019-06-11 09:37 作者:某科学的邻家索菲  | 我要投稿

自从三国演弈棋2005年问世以来,网络上关于三国演弈棋的诟病就一直存在,比如:布局不协调、吴国容易被夹击、吴国距离汉远等,十几年来直至今天一直有人拿这几点说事。我只能说,之所以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批判声音,主要还是群众对于三国演弈棋了解的还不深。

先说一下各种三人象棋吧……

三人象棋我见过一些,基本都是把普通象棋原样照搬过来,一副半象棋就能玩了。首先这些三人棋的棋盘设计就是个大问题,比如棋盘设计成三角形,一人一个角;要么设计成圆形,每人120°;还有六边形的棋盘,线路也成了六个方向都可以走;还有就是圆不圆、方不方的,棋盘线路直的、弯的都有的那类棋盘;还有中心为三角形,然后每个边连着半个中国象棋棋盘作为三方的本土……等等还有其他的样式,也都是单纯的把三国和象棋硬往一起凑!且不说这种三角形和曲线型的棋盘如何走子,而且它们忽略了中国人传统的下棋习惯。总之这类棋盘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观念。

其次,就是均衡性。三人棋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二打一!这个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就提到了,在那些三国棋里,单纯的二打一的话,第三方几乎就是没有招架之力,会瞬间被击败。因此,这些三国棋是失败的。

针对这些问题,三国演弈棋创造性的加入了平衡力量——东汉!并且同时也解决了棋盘不规整的问题,参考三国时期三方势力范围创造性的设计了吴在东南、蜀在西南、魏在北方的格局,而汉献帝则偏安于西方。正方形的棋盘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加入的东汉势力也确保了对局的平衡。

按照当时历史形势,魏和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魏和吴、蜀和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两个次要矛盾又支撑着主要矛盾。所以,在设计上把曹魏和蜀汉放在直接对抗的对立面上,而东吴在二者之间。接下来,我就来结合历史实际说说三国演弈棋的布局的合理性。(这才步入正题……)

首先来说东吴,东吴并不像曹魏和蜀汉那样是直接对抗的,这让东吴在对局初期有时间做好自己的防守,这和历史上的东吴采取的策略是基本一致的。东吴有长江天险,因此在历史上东吴也大多数采取的是一种守势,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多次击败对手,比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正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其次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吴距离汉远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远”不是距离上的,而是与东汉朝廷的关系上……与魏蜀相比,孙吴势力与东汉朝廷的联系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曹操曾在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20多年,官居汉丞相。刘备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属于大汉皇族。这两人与汉室的关系,自然是出身于瓜农后代的孙坚无法比及的,因此这种关系上的远就体现在棋盘上的远。再者,虽然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率领的江东军率先攻入洛阳并得到传国玉玺,但孙坚也因此在返回江东的途中遭遇荆州刘表的伏击而丢了性命。这不正好对应了在对局中东吴奔汉之艰难以及东吴在杀汉后要面对的困难要多的多么?!

然后再来说一说魏和蜀的距离为何在棋盘上如此之远。其实这种远并不是距离上的,而是体现在蜀国伐魏的艰辛上的。熟悉历史以及川蜀地区的地形的朋友们都知道,从蜀地出发北伐曹魏,是要翻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崇山峻岭的,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这种困难在棋盘上的表现就是距离非常远,先不说魏国可以利用这种远距离以及先行之利提前做好防御,且蜀国在进兵攻魏的途中也极易遭到东吴的截杀!而且蜀国在大举攻魏的时候还要时刻提防东吴偷袭其后方,所以蜀国在三国演弈棋的三方当中,其实是最难下的。因此,在这里本人提个建议,如果执蜀国的一方要攻魏,则炮这个兵种千万不能兑光,否则长兵器只有车是根本不够的,马兵速度太慢而且很容易被东吴拦截。

相比蜀的进攻上家之艰难、吴国奔汉之遥远,其实大家在熟悉了三国演弈棋之后,会发现三方之中,位置最优越的其实是曹魏!曹魏的位置优越在于,右出可以利用距离上的优势快速奔汉——挟天子以令诸侯;左出可以就近攻打自己的上家——东吴,正好符合了三国演弈棋最佳策略“攻击上家”以及古代战略之“远交近攻”;而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下家——蜀国虽然与自己针锋相对但是距离很远,因此曹魏本身所处的位置也是易守难攻的。所以在魏蜀吴三方之中,魏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也正好符合历史上曹魏的实际情况。

综上,通过结合历史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国演弈棋的布局其实就是仿照历史实际来设计的,这也正好体现了三国演弈棋的创作原则之“从象”原则,是不是很巧妙呢?!

三国演弈棋:从历史角度分析三国演弈棋的布局合理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