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票价 | 你真的明白天朝音乐剧的供与求吗?

《声入人心》大火之后,很多音乐剧的票价应声而涨~有人说,这只不过是自然的供求现象,无需过分担心,笔者却不以为然…
因为供求分析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不能脱离市场结构而空谈!
市场不是万能的——少拿供求关系胡说八道
先谈谈经济学里的供给需求模型:
如果简单粗暴地画个图,用纵轴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横轴表示其成交量,我们会发现它的需求曲线(D)是向下倾斜的,暨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少;而供给曲线(S)则是向上倾斜,暨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两者交叉的地方(A)则是理论上的均衡点——在这里,数量为q的商品正好可以以p的价格被卖出,供求达到了平衡~

如果需求激增,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产生这样的结果:
新的均衡点由S与D1的交点A变动到了S与D2的交点B——不论是市场价格,还是成交量,都有所上升…

这看上去挺好,但不知大家是否已经看出了问题?
音乐剧的市场条件并不会像图中那样理想!
事实上供求分析比较适用于competitive market(竞争市场),其特点是里面商家众多,产品差异化很小,进入退出的门槛都很低,消费者也无比理性——在这样一个市场中,所有人必须跟市场价格保持一致,否则低了不划算,高了没人买;而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大家会扩大生产,新的竞争者也会涌入,反之大家则会降低生产或退出市场…
但实际的市场结构,何止这一种?想要扩大音乐剧的供给,又谈何容易?

哪怕大家没有听说过垄断、寡头等等概念,想必也体会到滴滴一家独大之后花样加价的痛——当一个商家获得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其商品足够独特的情况下,往往它就有了一定的定价能力,不再是市场价格的接收者!而另一方面,较高的进入门槛也会让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
此时供求分析起不到什么作用,博弈论才是更适合的分析工具!一旦能先行抢占市场,并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其他人再不情愿,恐怕也会对你无可奈何~
笔者曾经跟经济学的教授讨论过,认为国内的音乐剧市场是处于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Oligopoly之间,而更接近前者~主要特点除了演出之间的差异度很高之外,制作也相当复杂——不仅有着较高的门槛,更是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与精力…

前些年的国内市场的大小年现象,正体现了制作能力产生的制约效应:在大年,当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演出商去筹备新的项目,结果最终问世往往就要等到一两年后,中间的空档期产生了小年…这种供给的滞后性,也是现场演出以及很多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如果一部剧能够火线问世,它就算是敢演,大家敢去看吗?
新的供求模型——宏观经济学的启示
那么,供给需求的分析对于音乐剧是否还有参考价值呢?
笔者在接触到宏观经济学之后,发现了一个更加适合行业现状的模型: AD(总需求)-AS(总供给)模型~

它一般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GDP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和供求模型比较像,不同的则是那一条竖直的长期总供给(LRAS)曲线——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生产力…
于是乎,在总需求激增的时候,短期内的变化还是从A到B,新的总需求(AD2)和短期总供给(AS)曲线的交叉点…通胀率和GDP都得到了提升~

但长期来看,由于生产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长期的总供给还是停留在LRAS——所以,长远来看,新的均衡点会在C处形成,此时GDP会回落,通胀率却进一步升高了...

在这里,推动物价的是人们的期望:或许有人觉得形势好了,开始浪了;或许有人习惯了高涨的物价,难以回到过去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AS1到AS2的变动是有很多非理性因素的,但是由于LRAS的制约,最终只会达到C,一个比之前的A更糟的状态!
不知大家是否已经将今年的音乐剧市场对号入座?
不可持久的虚假繁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在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西方政府曾经也很迷信市场,想着无为而治,结果经济危机往往如影随形…

如果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虚假繁荣往往只会带来滞涨、甚至萧条——短期内起的楼哪怕再高,地基不稳的话,离坍塌之日也往往不远><
投资 or 投机 —— 音乐剧市场中的资本论
事实上,今年的音乐剧市场,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就LRAS来说,制作能力还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甚至说现在市场上的剧,大多数是《声入人心》播出前就筹备好了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商家加价不加量><
就人们的预期来说,恐怕不少人已经飘了…原来好端端的项目,加塞几个明星,砍掉几个替补,甚至逼走几个元老,再稍微弄虚作假一下,还不是小case?还有很多人感觉市场好了,也想分一杯羹——当“山寨”、“特供”项目纷纷走马上线,供应商坐地起价,观众付出更多的钱,却不一定能有更好的体验,市场的未来,还不值得担忧吗?
而前一阵,更是传来了《深南大道》中道崩殂的消息,令笔者无比唏嘘~

问题的节点,在于资本方和制作方之间的矛盾——笔者虽不了解内情,也略微能猜到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两者之前的关系会变的更加微妙~遗憾的是,像李盾这样的音乐剧老司机,能使《蝶》横空出世,却也有虎落平阳的一天…

道理很简单:制作方关心的是演出的水准,而资本大多数是逐利的;音乐剧在商业模式上又是短期内赚不了钱的,哪怕在西区百老汇都必须要靠长年累月的高上座率慢慢回血…当音乐剧项目遇到目光短浅的财务型投资人,会发生一些变质丝毫不奇怪;反而是顶住压力、坚持初心的制作方,更值得我们钦佩~

于是我们会发现,资本或许只是推升了AS曲线,甚至在伤害制作方的时候使得LRAS曲线向左移!这只能令情况雪上加霜!
破局之道——制作才是硬道理!
那么,大家该怎么样应对呢?
在数学的角度上来说,自然而然有两种方式:将AD曲线向左移,以及发展生产力右移LRAS曲线…

虽然我们也要减少泡沫、预防市场过热,但仅仅靠第一种方式显然是不理想的…因为最好的结果,仅仅也是回到原点><

那么,大力提高“制作”能力则是必须要走的路!如果提高的足够多,我们还能惊喜地发现新的均衡点能让大家互利共赢呢!

当然,这里的“制作”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独立自主地将一部剧从头搞起,也包括增加引进,将更多高水准的音乐剧带入国门…以前我们说音乐剧缺乏受众,现在剧院里热闹起来了,恐怕缺的是好的演出~
而且,这并不一朝一夕之功,从头创作一部剧有多难大家恐怕无法想象,但哪怕引进一部剧也要郎有情、妾有意才行:一般来说,这部剧水准要好、要避免跟国内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有适合引进的巡演版、还要最好有国际/亚洲巡演的计划(某些为华“特供”的版本,大家忽略就好)——这样筛选下来,能“适婚”的恐怕本身就数量有限,它们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而另一方面,好的制作方可能会更加稀缺~比方说,笔者曾因15年的Ghost接触到良心制作方GWB,结果今年一看,好多部剧的背后都是它!因为大家都不傻,骗钱的豆腐渣早晚会被人唾弃,硬实力强悍的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在寻求投资方时,大家更需要无比的小心!如果对方只是想投机赚快钱,而对音乐剧根本不了解的话,和他们一道只会给自己带上沉重的财务枷锁...拿了对方的钱,到时什么压缩档期、干涉制作、注水演出、搞粉圈那一套,恐怕就由不得自己的控制了!
从音乐剧的商业模式上来说,初期需要巨额投入,但如果打造成了精品,则可以常演不衰——比如著名的《悲惨世界》,问世近35年以来几乎没有中断过演出!不仅满足了一代代观众的观剧需求,更是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剧演员,堪称为业界的顶(yin)梁(chao)柱(ji)...

所以说,投资音乐剧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真的不是谁都可以...热钱来的快,去的也快,哪怕割到了一批韭菜对于制作方来说又有何益处?能够从战略的角度长线投资,不被短期的波动蒙蔽双眼,才是长久之计!

大龙献唱的“新的一天”是《深南大道》目前留给我们最后的遐想
现在恐怕不只是中国音乐剧,整个天下都是一团乱><我们恐怕只有潜心修炼、耐心等待...


希望大家能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地朝着未来的梦继续努力,同时珍惜身边剧场内外的各种美好吧!

彩蛋:关于音乐剧票价的研究
在之前的公众号上的:“《声入人心》救不了中国音乐剧一文”末尾,笔者问了大家几个问题...没想到在短短的几天只能都收到了1400+份的回答!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声入人心的效应以及大家对票价的敏感度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在这里也将结果公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0 0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