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第一次做爸爸
有一些朋友因为面对的直男不会聊天,无名之火蹭蹭蹭燃烧。怨恨的原因,与其说是恨“直男不可教”,更多的,是认为自己本不该这么被对待,因为受委屈的主体,是自己。
关注点在自己,那么就不容易看到事物的全貌。
当目光看到对方,这是一位面对心爱的女生,不知所措的男孩。心里想把全世界给她,嘴里却蹦不出一句话,加之骨骼肌颤栗,就不免产生“苍蝇搓手”的窘迫场面。
从处境中脱离出来,试着抛弃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试着去关注他人,试着理解他人的发心,就容易获得柔润和宽慰。
与家人的关系,也同样。
和家人相处出现了问题,比如,和爸爸不怎么说话,是不是在家庭变化后?
爸妈关系的变化,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伤痕。作为孩子,如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便容易身陷痛苦而萎靡不振。
如果试着用全局的角度去看家人的关系,这只是一对无缘终身的男女,在家庭关系的道路上,转去了不同的弯。瓦解的,只是“某人丈夫”,“某人妻子”的身份,但前行的路上还有可能重拾“某人丈夫”,“某人妻子”这种身份。修饰词改变了,但中心词“丈夫”,“妻子”不变。
试着抛开自己的感受,观察他们的关系。关系的不顺利,许是因为他们对各自身份的认识不足够,而作为孩子,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便可以选择,意识到其中的消极影响,以此为鉴而更加坚毅。
试着抛开因“父亲对自己的冷眼相向,横加指责”而产生的感受,仅仅以陌生人的身份去观察他。这是一位没能躲过中年危机的平凡男子,多次变更婚姻状态,收入停滞不前,身体苦不堪言。作为员工,要签《自愿离职申请书》,作为家属,要签《病危诊断通知书》。
重重压力盘根错杂,各种负担缠绕交织,不免在最后一处港湾倾泻一些情绪。
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做好对应身份的职责,缺失的地方,的确是他的问题。
再换个角度,“谁家的孩子”,把关注点移到中心词,“孩子”。
孩子,有没有做一个好的孩子,试着理解家人无处发泄的无奈和痛苦。
你很委屈,问,谁来理解我呢?
当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蒙受了不该受的气,便会觉得委屈。
当你觉得自己是转换站,能够作为他人情绪消解的途径,便会觉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