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之后魏忠贤的侄儿都封了侯 明朝的灭亡已经很难避免了

1626年的农历正月,明朝边军第一次击败了后金军队,万历皇帝一生喜好征战四方,大捷又逢佳节,自然是满心欢喜大宴群臣各种封赏。魏忠贤是当朝重臣当然更要加官进爵,只可惜此时魏忠贤已经位极人臣几乎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而且魏又是宦官出身没有子嗣,只能把他的成年侄儿全部封了侯爵。至于孙承宗、袁崇焕虽然也有嘉奖,但是这些真正出汗流血的文官武将得到的却不如魏公公游手好闲的侄儿们。一场大捷反而凉了前线部队的人心,此后仅仅18年,明朝就在内忧外患中灭亡了。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事情干得好、仗打的好,功劳真的都算是皇上的、是魏忠贤的,出了错反而都归咎于下面具体办事的人,甚至随意拉一个中层官员借他人头一用,那还有谁会去实心办事呢,自然是发挥几千年封建王朝官僚主义的精髓,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了,要么学东林党人事到临头一死以报君王,要么加入阉党得个庇护。万历末年,三大征胜利结束,但国库也在连年战争中落下亏空,多年来劳民伤财,百姓的日子反而比万历初年更苦了,这正到了需要归功于上的时候。上有不时之需,中就有魏忠贤之类趁机弄权、满足皇上心意,下面自然就有只想升官不想国家的阉党聚集过来。这时候有功劳下面也不能抢,功劳是万历的,是魏公公领导的好啊,东林党也好清流也罢那肯定是追着万历歌功颂德,阉党除此之外再夸几句魏公公领导有方,至于说满朝文武谁要是说下面的将士怎么怎么有功,袁崇焕怎么怎么浴血奋战,你这不扯呢?你袁崇焕有什么功劳,没有魏公公提拔你,你算老几?正是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阉党大行其道,毕竟跟着魏公公混可以加官进爵,至于说国家如何如何,那不是阉党考虑的问题,阉党终于魏忠贤手中的权力又不是终于大明王朝。后面明朝的仗越打越差,李自成起事了、吴三桂不干了、后金八旗十万铁骑也来了,这时候想起来要将士用命了,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