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与勾心斗角

2023-06-11 12:47 作者:十分普通的水滴  | 我要投稿

治水,只是大禹功业中的一方面。如果只是一个挖河道的活,怎么值得被后世铭记呢?大家游玩这个剧本以后,应该能明白,大禹在战天斗地的同时,也在与各种势力做着或明或暗的斗争。只有同时把握住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条线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理解,这一场千年以前的治河工程。 一 与自然的斗争:生产力水平与黄河水患 大禹所处的时代,是刚走出三皇五帝主剧本不久的酋邦社会,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与主剧本区别不大。人们仍广泛的使用木石质工具,锋利、耐久均难堪一用。

大禹手中双岔的工具称为“耒耜”(lei si),在那个时代里发挥着翻土农具的作用,或者说,原始的铲子。其形制多样,最原始的是一根削尖的木棍,往往有脚踏横梁,后来又有包括上述经典双齿型在内的诸多样式。

使用时,用尖头插入土地,然后用脚踏横梁助力,后世发展为犁。只说当时,由于这类工具效率低下,加之刀耕火种的粗放耕种,个人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再加上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人少地多、自然险恶的背景下,人是最宝贵、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可不是现在“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时代能比拟的。 所以,这个时代最合理的生产方式就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将劳动力集中起来使用,才能有最基本的产出;只有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对冲自然界的危险。由这一劳动方式,又可以引出当时的酋邦制度,不过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 看天吃饭的低下生产力,决定了酋邦社会对自然界变化的极端敏感。水旱灾害、异常气候、野生动物都可以破坏一年的辛劳,人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和简陋的工具,在更广泛的天地里与自然战斗。 (顺带,游戏中出现的雍和等兽族,大概是对先民们遭遇的各种野兽的神话式记录。打败这帮体力充沛、十分危险的野兽,也是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土高原是华夏的摇篮。只是,这个木琴多少有点暴躁…

黄河途径黄土高原,当地水土流失较重,导致黄河输沙量极大。较沉的沙粒在河道中堆积,久而久之,黄河成了地上悬河,经常发生决堤、改道、泛滥等灾害,水患频发把华夏先民弄得叫苦不迭。 对这样一条经常泛滥、淹没田地的河,人们感性想到的第一种方法就是阻止它上岸。神话中,鲧(gun)治水时采用“堵”的方法,窃取了“息壤”,这种神奇的泥土撒下后会自动长大成土墙,堵住水患。 然而,开挂的鲧对各地的洪涝仍然分身乏术,因为堵上了这里,水就要换个去处,造成其他地方的灾害。现实中的鲧只怕更加被动(而且,鲧很可能没有处理好他与其他部族、部族内部的错综复杂关系),最终失败了,被流于羽山。 在这样极端不利的背景下,大禹接受了舜帝下达的接替父亲治水的任务。在治水中,他吸取了鲧片面采用“堵”的教训,通过改堵为疏、堵疏结合的更灵活方法,将黄河水引入大海,最终平息了黄河水患。 如前所述,如果只是单纯的治河,在历史里是多如牛毛的平常事,毕竟黄河水患不是一次两次,也没有哪个朝代能杜绝水患; 应该说,大禹以治水为契机,对华夏诸部进行了一次整合,建立夏朝,由此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这才是大禹治水在史书中地位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 二:与人斗其乐无穷 原始氏族解体的先声 前文已述,大禹处于酋邦社会,也就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隶制王朝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仍然有着许多氏族公社的影子: 1.公社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群众集体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贫富分化此时尚不明显。 2.首领依靠个人威望,而非制度性的公权力、公共暴力来施行统治。参考一下ck3,里面“先进”的部落制能够用个人威望来征募战士,“落后”的封建制就不行。 原始民主的遗存仍然存在,首领并不能独断地推行政策,而必须与其他人商议后推行(这也就是政治里有两个消耗威望“议令”的原因,这种命令的合法性来源于集体,而非最高统治者个人) 3.部族间彼此干系甚少,至多以松散的联盟关系相连。部落战争越来越频繁,来自部落战争的奴隶日渐增多。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正在逐渐瓦解原始公社。旧的身体里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雏形;上面的一个个特征,都正在转向其反面。 首先,我们要明白,权威的第一来源是暴力。游戏游玩的过程,大家应该也能体会到,光靠嘴皮子是缺乏作用的,很多的合邦也离不开友好的“物理交流”。至于三苗这种“蛮夷”,更是只能用枪棒来对话。 暴力是专政的后盾,这一时期暴力使用的增多、暴力强度的提升,都是进入阶级专政时代的预告。 成立王朝后,夏朝颁布了“禹刑”,也就是说,随着军队、法律、监狱等国家机器的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经产生。 其次,部族间关系更加紧密,大禹作为类似于“诸侯盟主”的角色,治水中有权抽调其他部族的劳工、要求他族配合,说明大禹对其他部族的控制有所增强。“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的会盟中,大量方国参会,也说明大禹的影响力是空前的。 这一时期的“中央集权”远远达不到后世的水准,但比起前代依然有着巨大的进步。 总之,随着治水成功(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绩)为大禹挣到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使他有了宣布建国、借机加强国君权威的威望; 治水中各族消极怠工、不听号令的行为应该也让他深恶痛绝,促使他走了这条路。这也可以说是华夏走向集中统一文明的重要一步,大禹冥冥中做了历史进步的推手。 三 最后的思考:防风氏不同的结局 如果仔细玩一下,会看到禹王御水和第一王朝的结尾剧情是略有不同的。 禹王御水中,有些方国并未赶来,防风氏虽然迟到,但是仍然跟大禹有着良好的关系; 第一王朝里,大国进玉,小国献帛,防风迟到后直接被“杀而戮之”。 第一王朝防风氏的结局,到底问题出在哪?防风氏有可能是真的迟到,也有可能是被共工诱骗而有意迟到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禹的激烈反应。有一种可能,就是大禹已经无法忍受诸侯各自为政、不尊天子的局面。大禹砍杀防风氏首领后,到会诸侯都受到了小小的大禹震撼,对大禹更为服从; 而且大禹在这方面的脑子很灵活,他清楚砍人立威也必然损害自己为人和善的形象。像商纣和罗伯斯庇尔一样疯狂图图,只会整得统治阶级内人人自危。所以,事后大禹又为防风平反,帮助其修建寺庙,笼络人心。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一点封建统治的底层逻辑:一切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谁都可以错,天子不能错; 敢侵犯龙威,就要直面皇帝的怒火,身首分离;恩威并施,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段,把皇帝以外的所有人,培养成皇帝的忠实奴仆(皇帝本人则是皇权的奴仆)。 当然,前提是大禹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权威。 禹王御水的结局里,大禹的威望明显还没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随便砍人肯定是为渊驱鱼的。为了稳住那些(还愿意表现出顺从样子的)盟友,只能对谁都宽厚对待,一团和气,不敢胡乱开刀。 帝王最大的本事,就是协调好各方的关系,盟友、下属、敌人都可以都可以是资源,都有各自的利用价值;把各方耍的团团转,把一切力量用于服务自己的目标。 仅为一家之言!上述如有史实性错误请不吝赐教; 由于不知名bug,后面一直上传不了图片。先这样,回去再修。

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与勾心斗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