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豆瓣8.6分,春天就读读这本书

2022-04-13 12:45 作者: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 我要投稿



《植物图鉴》剧照。


在这个小小的生态里,人和植物共生,没人知道院子里的大枣树、紫藤萝是哪一年由谁种的,也没人知道老鼠、家雀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 | 崔斯也



今天,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说出路边一棵树、一朵花的名字。城市绿化只是车外匆匆掠过的影子,或是春天飘浮在空气里的过敏物质制造者。


养花更是奢侈的事,挤出下班的地铁,少有人还有力气照料一株沉默的植物。与其为一盆盆真实的植物耗费时间,还不如躺在床上,看看短视频里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物以稀为贵,似乎植物也如此。珍奇花草似乎更容易得到青睐。那些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喇叭花都过于普通,很难得到人们的珍视。


一本名为《四合院活物记》的书是个例外。在这本书中,作者崔岱远将时空拉回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北京四合院,那些生长在露天院子里的平凡花草、鸟虫,和居住其中的人,一起构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天地。院子里的植物是静默的,但它们让平凡的生活,变得鲜活起来。


而这本书的插画师林雨飞,也是一位和植物有渊源的人,用她的话来说,植物就是他们家的“立身之本”。


《四合院活物记》

崔岱远 著 / 林雨飞 绘

商务印书馆,2021-4


四合院里的活物


2019年,和出版社编辑的一次聊天中,作家崔岱远萌生了写一本关于四合院的书的想法,编辑是研究博物学出身,建议他从一位“老北京人”的视角,写写从小生活的四合院中的生物,书名就叫“胡同博物学”或“四合院博物学”。


但崔岱远觉得,自己并不是专业的生物学研究者,为了更贴近生活,他想到北京方言中的“活物”——那些院子里种的、屋子里养的、小孩子逮着玩儿的,在北京人口中都叫“活物”。他更想要记录下的,是对儿时生活过的院子里一些动植物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最终给这本书起名为《四合院活物记》。


作为胡同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书里所写的四合院就以崔岱远小时候居住过的演乐胡同的一座院落为依据,那是民国时期改造过的一座大宅,前后四进,包含两个小跨院。过廊连接着院子里的几十间房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用崔岱远的话来说就是:“十几家人合住在这个院子里,一过就是多少年,召唤一声有人答应,趔趄一下有人搀扶。”


北京的四合院内,人和动植物共享着同一片空间。/ 视觉中国


在崔岱远的眼中,四合院并不光是房子,因为它一定得露天,也一定得种树、种花草、养着猫猫狗狗,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在这个小小的生态里,人和植物共生,没人知道院子里的大枣树、紫藤萝是哪一年由谁种的,也没人知道老鼠、家雀是从哪里来的。但无论你是否喜欢它们,它们都是院子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书中,崔岱远将那些“活物”进行了独特的分类,包括“院里种的”“家里养的”“逮着玩的”“少不了的”。按照这样的结构,记忆像抽屉般一层层被拉出来:写到杨树就能想起小时候和玩伴们用树叶柄玩“拔老根儿”;写到槐树就能想到常年驻扎在树下的那位备受喜爱、很局气的修车师傅……那些清晰的细节,像一篇篇穿越时空的日记。“可能你根本记不住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但人会永远记得小时候的事儿。”崔岱远说。


《四合院活物记》中的鸢尾和瓢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的崔岱远早已搬离胡同多年,曾经的四合院也已经物是人非。墙皮脱落了,走廊里堆着杂物,几个院子被后来私人修建的小房子占据着。院内的大部分房子看上去都已经破败不堪,但站在院中,还是依稀可以辨认出曾经的风貌。


搬进楼房后,崔岱远还是保持着养植物的习惯,他的家里养着水仙花、月季花、豹皮花,立春那天,那盆水仙花刚好开了。他回忆起小学时,学校会给每个学生发几个蓖麻籽,让大家回家去种蓖麻。小孩子常常是一开始种得很好,但看到刚发出的小芽,总是忍不住拔出来,结果大多是给养死了,于是他真切地懂了“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家庭美育实践者


四合院已然是少数人的生活,对于居住在单元楼的人们来说,植物带来的美,似乎已经很难成为唾手可得的东西。


林雨飞是《四合院活物记》一书的插画师,而在插画工作之外,她更喜欢称呼自己为“一位家庭美育实践者”。林雨飞不是一位专业的植物研究者,但在生活里,植物似乎一直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9岁生完孩子后,她从广告公司辞职,创立了一个名为“野风集”的品牌,做和植物相关的文创产品;33岁时,她又开始学习画植物插画;而她的丈夫是植物研究学者、科普博主“天冬”。


因为丈夫的工作的缘故,林雨飞的家里养过上百种不同的植物。常规养的有月季、牵牛花、睡莲,另外还有从各地收集而来的种子。为了养植物,他们特意买了一楼的房子,带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户外小院。夏天植物长满院子,冬天就摆满一窗台。


植物是林雨飞家庭美育中的重要一环。/unsplash


林雨飞说,日常打理这些植物大多是丈夫的任务,因为太复杂了:每种花要浇不同的水,有的要酸性的,有的要碱性的,有的要纯净水,日常还需要除虫,施不同的肥;很多花还需要补光——目前为止,她家里已经有几十个植物LED补光灯;水生植物则是需要经常换水,否则会长出大量的藻类,他们就会再养些金鱼吃水藻,同时还要保护养的花不被鱼吃掉……


“你可能看到别人家那些漂亮的花园,其实都是活儿,你永远都干不完。”林雨飞感叹说。


和木本植物相比,她更喜欢牵牛花一类的草本植物,因为这类花可以在每年开过一次后,收集种子,来年重新播种。“养这类花,每一年开花后就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第二年还是能再种。不像你养一个木本植物,如果死掉就只能扔了,挺可惜的。”她说。他们的家里有一个“种子博物馆”,收集了400多种种子,放在各种小瓶子里,每一个都写有编号,收在抽屉里。


林雨飞的女儿今年8岁了,从女儿小时候起,林雨飞和丈夫就会定期带女儿去户外赏花,北京郊区各地的桃花都已经看腻了。疫情开始之前,他们每年都会全家一起去各地旅行,接触自然成为他们的日常。在她的眼中,自然是一个人重要的幸福来源,处在自然的环境里,各种东西都不是人为安排好的才有很多乐趣。上山去找野花、找动物,都让她觉得特别有意思。“植物应该算是我们家的立身之本了。”林雨飞说。


崔岱远书中的四合院原貌。/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受林雨飞的影响,女儿也很喜欢画画,去花鸟市场、植物园里写生,在通州运河公园画下全家人一起观鸟的画面。博物馆、书店、美术馆都是她们经常一起去的地方。


这些事情符合林雨飞对自己“家庭美育”的设想。“一个顶级的艺术类幼儿园,可能每个月就要2万元,我做这个事儿,相当于一个月省了2万元,而且这个过程里能互相启发。我俩也能共同进步。”林雨飞说。


阳台上的平凡植物


“养植物和动物,都代表着人对生活的一种爱。这是人和动物所不一样的地方,人有这种超越自身物种的情感。”崔岱远说。


人与植物的关系是微妙的,在豆瓣“迷恋植物的人”小组中,很多人分享着自己培育植物的过程。蓝雪花、风信子、垂丝茉莉……每个人介绍起自家养的植物,都带着无法掩饰的欣喜感。


“迷恋植物的人”豆瓣小组。


生活在北京的茶茶,讲述了她在2021年第一次尝试独立培育植物的过程。因为新搬进的房子有一个小型的户外阳台,她决定试着养一些盆栽。她在网上购入了虎头茉莉、薄荷、蓝雪花,对于开花的期盼成为了每天早上的起床动力。


“植物从不表达需求,需要你主动去观察和体会,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要照光,我都只能猜测着来,像照顾一个不爱说话的朋友。”茶茶说。养的花开了以后,她疯狂拍照发给周围的人。朋友生日时,她将自己的薄荷分出一株放进小花盆,还买了一小盘苔藓,作为礼物送给了朋友。


北方的冬天,阳台上的户外植物无法存活。冬天来临之前,茶茶最初想着只搬一盆进屋,最终哪个都舍不得,索性全都搬进了屋。她想起小时候,姥姥也是这样把户外的花搬进搬出的。


因为人类天然的情感需求,人们习惯对植物赋予各种意义,梅花总要联系到坚韧的风骨,松树总要象征着不朽和高尚。


在《四合院活物记》中,崔岱远曾写道:“花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花草就是花草。野草也罢,供花也好;俗气也罢,风雅也好;丧志也罢,励志也好;都是赏花人的心里想的,与花草没什么关系。”


四合院的生活渐渐远去,但城市里的万千个阳台上,一株株植物依然生长在空中,有的享受着精心的照料,有的肆意生长。尽管那种与植物直接共生的环境已经不再唾手可得,但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之中,毫无疑问,人和植物依然还在共享着同一片空间。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606期,原标题《<四合院活物记>:平凡植物生长出的珍贵生活》)

4月13日,六神磊磊专访上线

还有亲笔签名图书抽奖

记得关注哦



豆瓣8.6分,春天就读读这本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