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互通有无

基于人类相信共通的谎言,文明才能建立的原理。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因为A看到的1,B看到的可能就是2,A传达给B是2,B感受可能是6。 你不能指望着古猿理解智人,故人理解未来人,小孩理解大人(注:本文非严谨科学期刊,不使用绝对数学化描述,如小孩不理解大人这句话,有网友会反驳小孩也可以理解大人。而严格来说,这个小孩代指所有小孩,其中有理解也有不理解的,而严格来说也无法全部理解,但也有可能全部理解,这是文字的局限性,每个人看到的各不相通,你可以觉是错的,但你也不对。文学用“理解”去理解,才能明白作者的想法。我不会每一句都去叠甲影响阅读感,这次是内容需要。如有问题,详见叠甲圣经。) 回到主题。 因为不能相互理解,所以人类建立了一种“客观”,也就是描述现实的符号。 通过了解符号,获得相通的信息。 从123456,到天地阴阳时空宇宙。但123456容易,宇宙浩瀚,每个人的理解就很难共通了。 比如爱情。 哪怕定义出来,也不是谁都理解。 有些可以解释,有些解释了也无用。有些人可以理解,有些人不行。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 有无相生。 同时,人类并不是活在同一个时空。 客观的时空,独立的时空,自我的时空,躯体的时空,思维的时空,信息的时空。 高处的时空变化就比低处快。 血液流速慢就会思维迟缓。 人类不同性能的大脑,不同维度的思想,不同感受的躯壳,带来的就是不同时空的交织。 理性说,人类无法相互理解。 概率说,总有人会完全理解另一个人。 文学说,理解只需要两个人共处同一个时空。 这也就是文学的魅力了,无限的留白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数学两个极端。(当然文学也可以理性,两者都是符号的延伸) 客观说,上面的都可以成立。 所以我无法讨厌理解我的人,也无法喜欢不理解我的人,因为两者必然存在。 都是应运而生的天地人,何生来爱恨。 个体用符号描述现象规律,在连续积累下,描述会越来越全面也更复杂。 而能理解复杂符号意义的人,就有能力去掌握更多资源。 学习的本质是理解现象规律,总结为符号。 这也就是所谓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想要学,得先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触类旁通是因为明白了规律,符号只是一个象征。学的是符号背后的现象,而非符号。 吃包子去了拜拜。 肉包豆浆仙不换,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