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也许要比一个博学的人更具智慧,如果旧脑子明白了它永远无法了解自由

智慧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并不属于政客、上师或者救世主。智慧无法衡量,它是一种真正彻底空无的状态。
智慧的技巧就在于把知识放在其正确的位置上。没有知识就不可能生活在这个近乎机械的技术文明中,但知识无法转化人类和他的社会。知识并非智慧的卓越之处;智慧能够运用知识,并且也确实会运用知识,并进而转化人类和他的社会。
不停地受个人欲求驱使的人,是野蛮人,不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不会依附于外物,因为他内在极其丰富;因此他的外在需求就非常少。
你必须启程发现自我,可并不依照任何计划或模式,因为那样就没有发现可言。发现带来喜悦——不是记忆中的、相对的喜悦,而是永远新鲜的喜悦。自知是智慧的开端,那不可衡量者就在它的宁静与安详中。
你必须独立,但那不能通过强制、决心或欲望来达成,而是当你开始看到你周围和你自己身上那些虚假的东西——各种情绪和希望时,才可能实现。当你开始看清那些虚假的东西,那就是觉知和智慧的开端。你必须做自己的明灯,而这是生命中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冥想是自我了解、认识自己的开端,而这就是智慧。但这种智慧任何人都无法教给你;它不在任何一本书里;没有老师、没有古鲁、没有人能把这智慧交到你手上。这种智慧无法交给你;它是通过一刻接一刻地了解自己找到的。
并不存在什么复活重生,那是迷信,是教条式的信仰。地球,这个美丽的地球之上的一切,都在生生灭灭,诞生然后凋萎。把握这整个生命的运动需要智慧,并非思想、书本或知识的智慧,而是满载敏感性的爱与慈悲的智慧。
一颗正在遭受痛苦的心显然会变得不敏感,因为痛苦占据着它;心利用痛苦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心利用痛苦,就像利用快乐一样,来充实自己,因为心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占据,它就是贫乏的、空虚的、乏味的。而正是心灵的这种占据,带来了它自身的毁灭。只有未被占据的心才是智慧的、敏感的。
你的心智是全人类的结果,你一旦明了它,就不再需要读任何一本书了,因为你的心智包含了过去所有的知识。所有智慧产生于对自我的了解 ,你只能在面对各种人事、想法中,才能了解自己。
如果旧脑子明白了它永远无法了解自由,明白了它发现不了任何新东西,那份领悟正是智慧的种子,不是吗?那就是智慧:‘我做不到。’本来我以为我能做很多事,我确实可以,在某个方向上;但在另一个全新的方向上,我什么也做不了。显然,发现那一点就是智慧。
物质有机体自身拥有智慧,但智慧被追逐快乐的习惯所钝化。这些习惯破坏了身体的敏感性。敏感性的缺乏,使得心灵迟钝。这样的一颗心,或许在某些狭隘而有限的方面是机警的,但实际上依然是迟钝的。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超越了自我的虚荣和野心的。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然而却陷于名利之中,就会导致一个充满矛盾和争斗的生活。赞颂和阿谀一旦受到重视,便会鼓舞自我,也毁灭了感受力;而对任何成功加以崇拜,显然都有损于智慧。
只要心灵是贪婪的,它就是狭隘的、有限的、肤浅的、卑微的。它也许会放弃那些世俗的东西,而去贪求知识和智慧,但是它仍然是卑微的,因为在贪婪的过程中,它养成了一种得到、获得的愿望,这种得到的愿望就构成了卑微。
智慧是感知整体的能力。智慧不会划分感受、感情和智力,而是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的运动。因为它的感知总是整体的,智慧不会划分人与人,不会让人对抗自然。因为智慧的本性就是整体的,它不可能去杀戮。
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也许要比一个博学的人更具智慧。我们已经把考试和学位作为评判智慧的标准,并且发展出了逃避人类重大问题的狡猾头脑。智慧就是有能力洞察本质、洞察‘真实现状’,而教育就是唤醒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这种能力。
我们既不是在提倡压制欲望,也不是在提倡屈服于它或控制它。全世界的每一个宗教人士都曾经这么做过。我们在非常仔细地检视它,通过我们自己对欲望的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怎样——从对它的那种了解和自我觉察之中,你就会变得智慧。然后那智慧就会行动,而非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