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的瑟瑟发抖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故事,有所感触。
我毕业于某双一流学校的应用数学专业,在校期间有拿过两次省级二等奖,也有诸多社团活动,总体来说还算丰富。大一大二想了转计算机和经济学或者会计方向,因为35裁员大潮,放弃了计算机,选了会计与经济学的路线;由于考研失败经济学路线也因此放弃;在二战后选择了会计路线,在事务所实习了一个月,因为加班强度问题也不得已放弃;最终选择了数据分析类岗位。
接下来详细说一下考研、国考、省考等选择关键点时期-----大三大四。大三大四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节点时期,除了刚刚的选择外还有支教、保研、留学等,这些都会在大三下,大四上同步进行、并落实完成。而我在这期间选择考研经济学,在失败之后,又选择二战,因此只有大四毕业的下一年春招可以找工作,这样就存在着空窗期,且在校期间的假期缺乏未来工作的意识,认为自己一定可以上岸,也没有参与工作、实习经历,或以零花钱为目的而找了一份工作,因此许多企业(千人以上)也是直接pass的,邀请面试电话也没有,这也是说明自身实力的弱小,但具有销售性质的岗位可以尝试,具有不错的概率可以入职(如隆基的产品解决方案培训生)。
因此在春招中,我投递了不下百家公司的数据分析、产品运营类数据岗位,小到20人规模,上到百人规模,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培养,且薪资待遇都较差,若想切实感受一下,可以使用某直聘、某某招聘、还有大学生就业网投递简历,沉浸式感受一下。

以上是告诉大家2023的就业困难,如果让我重新选择,那我会将大学生活变更如下。
1、大部分人读书的现实目的是为了有一个体面、薪资不错的工作,因此在大一、大二就想好未来就业方向(我有想好、并去做了),并在校可以自学相关基础知识,随后寻找实习岗位,进去看看了解环境,有机会被预定,看看是不是自己想做的等等,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试错,找到未来自己想从事的方向。
2、在找到方向后对该岗位的学历要求、普遍薪资、能力需要等等也就会有一个基本了解了(会在找实习以及实习期间对其不断了解),这时,你可以从读研的目的、未来新增选择与当下选择对比的多方面来综合考虑是否考研(考公)或是选择毕业既工作。在此可以分化为两类,一类是毕业工作的,那可以继续实习、培养技能,在大三大四的实习中就可以找找实习转正的公司;另一类是考试,如果成功皆大欢喜,但若是失败,大一大二选择的方向、拥有的实习经历也不至于让我们在人才市场一无所有,在简历上也能写上一些东西。
3、简历内容要往工作岗位上靠,就像面试计算机类岗位不能说我拿过三行情书比赛的奖吧。内容要写丰富、详细,具有细节,例如比赛可以写写用什么工具干了什么、拿到了什么名次。而一份简历中最重要的还是工作(实习)经历,能当大头写大头。
4、针对简历上的一些内容,一定要熟悉,例如串讲简历,还有空窗期以及一些常见的面试题,一定要想好怎么回答(可以看看各种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