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罗马的两个侧面——嫁妆与浴场

2023-04-09 16:58 作者:鹿娜拉  | 我要投稿

古罗马作为延续千百年,鼎盛时横贯亚非欧的伟大文明,它的故事绝非短短的一篇文章所能尽述的。本文将从古罗马的两个侧面——嫁妆与浴场出发,管窥古罗马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的一角。由于作者学术不精,笔力有限,文内难免多有纰漏,还望海涵。

虽说主题是嫁妆与浴场,但是一切还是要从希腊、罗马的氏族与国家开始。

一、从氏族到国家

人们公认,罗马氏族的制度与希腊氏族的制度是相同的,并且罗马国家形成的历史略同于雅典。由于雅典国家的产生被认为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样说的理由之一是,雅典国家的产生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或内部的暴力干涉),接下来便只介绍雅典的情况了。

雅典的氏族按照父权制计算世系,且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但女继承人例外。这也是从下述普遍通行的原则中产生的,即妇女出嫁后,就不再参加本氏族的宗教仪式,而改行她丈夫的氏族的宗教仪式,注籍于她丈夫的胞族。氏族中有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从未有人说过酋长这一职务是在一定的家庭里世袭的。在野蛮时代结束以前,不大可能有严格的世袭制,因为这种世袭制是同富人和穷人在氏族内部享有完全平等权利的秩序不相容的。

胞族,是一种分裂成几个女儿氏族同时又把它们联合起来的母亲氏族;几个亲属的胞族构成一个部落。而在英雄时代,分居在阿提卡的各个地区的四个部落,构成了雅典。当氏族组织仍充满活力的时候,当部落中每个成年男子都是战士的时候,“国家”还不存在,自然形成的民主制还处于全盛时期。但是与此同时,希腊的各部落大多数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在这种小民族内部,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着它们的独立性。它们已经住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里,人口的数目,随着畜群的增加、农业的扩展以及手工业的萌芽而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财产上的差别产生了,随之也就在古代自然形成的民主制内部产生了贵族分子。

贵族的出现同时意味着氏族制的瓦解已经开始: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积累于家庭中,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与氏族对立的力量。传统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正在衰弱,以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逐渐神圣化,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现象出现了。社会需要一种机关来调和这种矛盾,或者说赋予私有财产神圣性,优先保障贵族的利益。至此,国家被发明出来了。

国家的最终形成还要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而他们的改革均是以法律的形式公布的。这意味着,法律同国家一样,成为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与在氏族制国家古中国产生的,几乎等同于“刑”的“法”有着本质的差异。

二、嫁妆制度的变化


女儿出嫁,父亲要尽自己的所能准备一份嫁妆,这是罗马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也是罗马妇女获得财产、拥有一定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罗马的父权制中,妇女在家参与其父系家族举行的祭祀,出嫁参与其夫系家族举行的祭祀,女子出嫁即脱离其父家而前往夫家,开始祭祀夫家祖先,宛如再生一样,成为其丈夫的女儿。出嫁女不是她所祭祀祖先的子女,因此她自己不能成为祖先,她只是其丈夫的一部分。因为女儿出嫁后脱离父系家族而永远受丈夫支配 ,所以父系家族要给予一定的嫁妆:一是对女儿出嫁后与父系家族脱离关系的一种补偿,二是对结婚后男方因照顾女儿所增加的生活负担给予的一定补偿。

开始时这只是一种习俗,后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至奥古斯都时出台了《优利亚嫁妆法》,女儿获取嫁妆、分享父系家族财产有了法律依据。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经济上嫁妆的数额由少到多,法律上妻子对嫁妆的权利从无到有,罗马妇女通过嫁妆获得一定的财产,并在嫁妆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财产及财产权,从而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之中。

总体上,嫁妆制度产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父权制下,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并且不断在贵族手中聚敛的过程中,嫁妆中父系的权利与财富的色彩渐渐变浓;二是罗马的邻居埃特鲁利亚人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到罗马人,并在社会发生变化时逐渐渗透到罗马的思想观念中;三是罗马的社会发展变化时期罗马妇女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女性地位有所改变。

嫁妆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罗马社会变化的一个体现。共和末年,由于宗教、宗亲制度及习惯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离婚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离婚现象的增长,嫁妆的归属成了一个普遍存 在的社会问题。因此,为了保障妻子的生活,帮助妇女再嫁,帮助城市人口增长,一系列有关离婚后嫁妆归还的法律由此出台。其次,不归还嫁妆,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借婚姻骗取妇女财物等,离婚现象日益增多,如苏拉、庞培、恺撒等都结过四五次婚,并通过结婚拥有了大量财产,从而拥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再次,不归还嫁妆,使女系家族因此 失去了大笔财产,这种社会财产的转移,引起许多被迫提供嫁妆的家族的不满,也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财产转移方式。嫁妆作为背景见证了罗马社会的演变。

法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父权制、私有财产以及贵族利益的卫士,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它的座上宾。如《优利亚嫁妆法》规定:丈夫未经妻子同意,不得处分嫁妆中的意大利土地,也包括房屋、树木等土地的附属物。这样,女方嫁妆的返还就有了一定的保证。但这个法律 规定主要是维护元老阶层的利益,因为他们的财产大部分是意大利的土地。

共产制原始社会的道德观念在以私有制为核心的新社会中土崩瓦解。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罗马社会笼罩在了无与伦比的奢靡之风下,并为未来的消亡做好了注脚。

三、浴场的历史

共和前期,居住在罗马城的市民是不经常洗浴的,他们每天只是清洗由于劳作而弄脏的胳臂和大腿,至于清洗全身,则是九天一次。西方公共浴池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起源于竞技运动后松弛和清洁的需要。共和末期至帝国前期,罗马人的洗浴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明显表现在浴池的数量增加,浴池的分布地区也从意大利半岛开始蔓延到帝国诸行省,洗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


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大规模对外战争的结束,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也相继开始建造浴场。罗马行省大浴场不仅在设计和建造方面继承了罗马浴场的宏伟和豪华,而且数量上并不比罗马少。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基米兰大浴场、切其尔大浴场和迦太基大浴场。罗马人的浴场不只用于洗浴,还经常被用作举行会议、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教育后代、谈话聊天和炫耀地位与财富的地方。

对外征服战争的胜利和大量财富的涌入,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东方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外来威胁的解除共同使得洗浴文化在罗马不断发扬。长久的安逸的生存环境,远离直接生产的社会环境以及东方文化传入使得罗马人第一次脱离古代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习染上了奢华。李维说:“亚洲战争带给罗马以外国奢华的开端,这些战争第一次把有铜脚的长椅、贵重的地毯、窗帘和其他织物输入罗马,于是宴会上出现了竖琴的歌声,也出现了使与宴之人消闲的其他娱乐,而宴会本身也开始用极精密的计划和很大的费用来布置。”

奢侈洗浴之风导致了罗马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它首先引起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把物质财 富看成高于一切。李维写道:“那些征服过艰难困苦的人被过分的舒适和享乐所毁灭。”“有些人重视财富,鄙视品德,并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严重的是普通自由民也沾染了这种恶习,大批自由民破产后,沦为流氓无产者,他们鄙视劳动,不愿参加生产而宁愿躲在城市里过寄生生活。

最终,在3世纪危机中,罗马统治者为了获得基督教的大力支持,决定关掉浴场。公元 4世纪末,君士坦丁堡的元老们终于签署命令,关掉浴场。但是,浴场的关闭不意味着自由民思想品德的飞跃。罗马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这就是罗马的终结,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叹息。


古罗马的两个侧面——嫁妆与浴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