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你吃社交饭了吗?
许知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主持人,受邀参加《向往的生活》。
在去的路上,他说:“行,我争取不逃走。”
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作为一个内向者,很多时候对自己的鼓励都是“我争取不逃走”。

但是,他是怎么做到不逃走的呢?
好好干活,留意每个人的情绪,加入大家的谈话,努力融入群体?非也非也。
他说:“其实我不喜欢闲聊的”。

作为一个不喜欢闲聊的人,他选择了一个人坐在海边,看大海,看日落,看来往的渔船。

黄磊:“知远,又不见了!”
何炅:“知远,我觉得他自己录了一个另外的节目,自己有自己的一条线。”
可是,这样的许知远,大家接受了。
“在《向往的生活》里,有一个人真正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很多人如是感叹。

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的社交技能
一个不喜欢闲聊,不参与闲聊的人,却可以同时擅长深聊,成为访谈节目主持人。
那么,一个不喜欢社交、不擅长社交的内向者或社恐人士,是否能拥有出色的事业和人际关系?
基思·法拉奇有本书,名字叫《别独自用餐》。这个书名,大概很多人一看就头疼吧。
傍晚回到家,点份外卖,打开IPAD,播一部喜欢的剧,独自用餐---这才是很多现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且慢,别被这个书名骗了。其实这本书里的原则,能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中建立更有效的社交。换句话说,虽然基思·法拉奇和许知远看起来是两路人,但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创造你自己的登月计划
这个底层逻辑就是:创造你自己的“登月计划”
你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你想要改变什么?
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以你现有的资源,在三年内、五年内你能做到什么?
许知远的目标是:从个人带着“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13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对时代做出自己的思考。

因为许知远有这个目标,有这样一个“登月计划”,所以不喜欢闲聊的他,可以与嘉宾进入“深聊”状态。在深聊中,他真诚地袒露自己,与嘉宾通过思想交流来建立链接。
成功的企业家通常都是人际交往的高手。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往往被大家误解。是因为这些人特别擅长人际关系,所以带领企业达到成功吗?还是反过来,他们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且在目标的驱使下积极行动,尽一切可能去建立各种关系、争取各种资源,因此最后外在变现就成了一位“人际高手”?答案往往是后者。
普通人难以展开有效社交,其实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自己的登月计划,以至于实际上不需要社交。既然不打算登月,何必耗费心力建造一艘宇宙飞船?如果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仅仅是按部就班完成这个岗位上规定的任务,那么,不社交或最低程度的社交完全是可行的。
实际上年轻人的社交行为正是按照这个规则在运行。很多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贯彻“最低社交”原则的斜杠青年们,在自己的副业领域、斜杠领域,展开了很多积极有效的社交。他们时而社牛,时而社恐,切换自如。

做真实的自己
在《别独自用餐》这本书里,还有一条重要的底层逻辑也是基思.法拉奇和许知远共享的,那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要让人印象深刻,与众不同是关键。要保证能与众不同,就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才有魅力。你的独特性是你的力量。
凡是开了自媒体账号,做过博主、Up主、主播的伙伴们,一定对这条原则深有同感。要与众不同、独特性就是你的力量。所谓“偏见”,就是许知远的独特性。
说回正式职场,特别是对那些在大厂或MNC工作的小伙伴们,《别独自用餐》这本书里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帮助你在职场发展人际关系。

如何在参加大型会议时不像个傻瓜
比如有一章,如何在参加大型会议时不像个傻瓜――――OK,我承认书中的标题不是这样的。这完全是我个人心理活动的折射。因为在参加大型会议时,我常常不知何处安身,总是找个最靠角落的位置默默坐下。最尴尬的就是中场茶歇,大家三三两两站在走廊上互换名片,而我选择躲进洗手间,等到下个环节开始才再次入场。
对于如何参加大型会议,基思·法拉奇给了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会议上花时间与人交流:会议总被人误解为是寻找见解的地方。错!会议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一个场所来结交志同道合的人。
做会议组织者:不要仅做参加者;做组织者。提前做好信息准备工作:打算见谁,怎么见,在哪见。
公开发言:发言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看上去很难,但很难就对了。要么就保持最低程度社交,要么就要向最高程度社交努力,这样才能带来真正的收益。
👀
除了看书,我们也有基思·法拉奇的大师课《如何真实社交和打造职场人脉网络》,目前只有英文字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顺便练练听力。
顺便说一句,在向往的生活里,每当吃饭的时候,许知远还是会出现的。
说到底,社交是吃出来的,别独自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