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小技巧(11)记录并分析做题时间

众所周知,行测的「解题时间」和「正确率」同等重要,但是很多小伙伴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没有落在行动上,导致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瓶颈,感觉「分提不上来」。这里西瓜就推荐一个「突破瓶颈」的思路,那就是把「重视时间」量化出来,让自己努力的过程「可视化」,从而提升解题效率。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做题时间总结、记录,共包括3个层次:
1.记录每个板块要花多少时间
各位小伙伴最好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回忆下每个板块所用的时间。如果还没参加过公考,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下(使用纸笔、答题卡并严格按照具体时间去做)刷3套以上的真题(最好是5套以上),并统计具体用时*。
*注意:涂答题卡、翻阅试卷的时间也算上
举例来说,假设每套卷子都有约10道题做不完,多次统计后发现全部做完需要约额外20分钟,此时就可以分析哪几道题(尤其是「数量关系」题)花费时间太长,可以直接放弃;哪些板块还有优化空间,能够提高效率挤出时间。
2.记录每道题花的时间
对自己每道题的完成时间进行记录。记录时注意「平均时间」和「个体时间」的区别。大部分板块的难题和简单题的做题思路都有不小区别:简单题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大概用什么思路去解析、在什么角度入手;难题的思路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简化、推理、代入等技巧。因此,用总时间÷题量得出的「平均时间」和具体到每一道题的「个体时间」都很重要,都需要记录。
3.记录每道题的「内部用时」
行测的每道题大概都有「读题-分析题干-找到思路-得出答案」的过程。当投入在一个板块的精力足够多了之后,就可以尝试对这几个步骤进行分析了。这里不需要分析的太细,将其分为「读题-分析题干(简称:审题)」和「找到思路-得出答案(简称:解题)」即可。行测需要「抠细节」,从备考的时间规划到做题的每个步骤都是如此。细节做的更好的小伙伴,其时间分配就更合理、解题流程就更流畅。

本题提到的3个层次,其具体目的如下:
1.每个板块用时——让自己的时间规划更加合理。
尤其是「资料分析」和「数量关系」板块。前者决定了行测得分的下限,后者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测得分的上限。
2.每道题用时——让自己更好把握「舍」和「得」的关系。
在实际考试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带感情地放弃一些难题,尤其是「数量关系」难题,从而「有舍才有得」,使自己的得分期望更高。
3.每道题的「内部用时」——把「抠细节」做到极致。
当记录清楚「审题」和「解题」的用时及比例后,就可以发现自己能够提升的点,尤其是「审题时间是否过长」这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