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54 伊斯兰教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4、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顺从”。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真主”。信仰“安拉”的人通称穆斯林。我国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产生在七世纪初的阿拉伯麦加城。创始人是麦加巨商穆罕默德[1]。他四十岁时自称受“安拉启示”为“安拉”的使者,宣布“安拉为唯一的神”,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六二二年,为了逃避麦加多神教徒的迫害,他率教徒迁往麦地那,建立了封建政权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同多神教徒不断开展“圣战”。公元六三〇年攻占麦加。从此,伊斯兰教就成为阿拉伯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反映了这个民族由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阿拉伯南部各城市,在罗马时代曾经是很繁荣的,后来由于外族入侵的长期战争,到七世纪时成了荒无人烟的废墟。当时阿拉伯人希望从宗教改革中寻找摆脱贫困和灾难的出路。这是“伊斯兰教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2]
伊斯兰教的教义吸收了旧氏族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部分内容,是“对自然的崇拜同正在解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混合物”[3]。它的圣经叫《古兰经》[4],主要内容是宣扬“安拉”是“创造万物,掌握一切,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的宇宙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它鼓吹阶级划分和社会不平等是天生的,要信徒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毫无怨言地忍受剥削和压迫,用现世的苦难生活去换取来世的“天堂”幸福。它和别的宗教一样,有自己的寺院、僧侣、斋戒、仪式、礼拜和严格的教规。它极端仇视科学,排斥“异端”,轻视妇女。伊斯兰教在发展中产生许多派别,穆罕默德死后,他的门徒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分裂为逊民和什叶两大主要教派。在亚洲、非洲,特别是西亚和北非各地流传很广。
伊斯兰教一开始就成为剥削阶级的工具。在七世纪到八世纪,是阿拉伯封建神权政治国家[5]的统治工具,对哈里发王国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封建统治者利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信徒对“安拉”的崇拜来强化军事纪律,利用“圣战”来进行对外侵略和掠夺。十九世纪下半叶,在土耳其地主、资产阶级和僧侣中产生了大伊斯兰主义,后来在英、法等国得到传播。他们企图利用伊斯兰教制造民族冲突和宗教纠纷,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扼杀人民革命。二十世纪初,土耳其统治阶级曾把大伊斯兰主义和大土耳其主义结合起来,梦想统治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经常利用伊斯兰教和大伊斯兰主义来反对东方殖民地解放运动。列宁曾经号召国际无产阶级“必须同那些企图利用反欧美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来巩固其可汗、地主、毛拉[6]等地位的大伊斯兰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派别斗争”。[7]现在,苏美两霸又利用伊斯兰教和大伊斯兰主义在近东和中东扩充势力,争夺霸权。
注:
[1] 约公元570-632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4页。
[4] 一译《可兰经》。
[5] 回教王国。
[6] “毛拉”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学者的称呼,愿意为“先生”,“宗教师”。我国一般称“阿訇”。 编者注。
[7] 《列宁选集》第三十一卷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