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对 “微习惯”存在的四个误解!

2023-02-05 12:08 作者:积极心理学实践基地  | 我要投稿

这两天重读了《微习惯》这本书。


大约是两年前看了第一遍,看过之后,我几乎是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实践兴趣。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一个200多斤的大胖子,外卖堆了一地,最大号的衣服都塞不下他。

从高中起,他一直试图激发自己的动力改善体型,却都以失败告终。他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但无意中,他创造性地想用“每天一个俯卧撑”这个微小得近乎可笑的习惯,试图撼动自己这棵缺乏动力的老树,结果给他带来了意外惊喜,他减了重、出了书,到处演讲,俨然成了人生赢家。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让我也开始使用微习惯这个策略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也就逐渐养成了每天早睡早起(晚上9、10点睡,早晨4、5点起),每天运动、读书、写作、冥想等好习惯,我一直在想,可能是这些好习惯,才让我成功地走进了“清华园”。

我的公众号叫“积极微习惯”。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把“微习惯”这一技巧玩得很熟了,我无比自信地说,应该没有什么习惯是我想培养但养成不了的。但是,再次阅读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微习惯”这个强大的个人管理策略,根本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它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用好,还得费一番功夫。

我还想到,其实去年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养成每天看文献、学会Python,可无论我怎么寻找动力、利用惯性,这两件事情,我一直在拖延。重看本书时,我才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而这些毛病,正是像我这样自诩为“习惯养成的老手”常犯下的错误,要命的是,我还不自知。

1、 微习惯,要真的微小到可笑才行!

最初我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就忽略了微习惯的“微”。比如锻炼,我最初要求自己每天拉伸5分钟,即便是这样,我也经常完不成。一开始我以为是带两个孩子,时间被切割成了碎片造成的。现在才知道,自己之所以在锻炼这块走了不少弯路,是因为真正的微习惯,不是这样操作的。

真正的微习惯,应该是那种小到我们不会产生任何抵触心理的小动作。比如每天1个俯卧撑、一个开合跳、快走50米这样,甚至于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锻炼的动力,你就把自己的微习惯定成:穿上跑鞋,出趟门。

为什么要定如此可笑的微步骤呢?

因为微习惯就是要骗过我们的大脑,让大脑觉得这样的小动作,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威胁。如果你经历过运动——放弃——再运动——再放弃这样的过程,你的大脑很有可能已经对运动产生了畏惧和排斥心理,灼烧的肌肉、酸疼的大腿、气喘吁吁、呼吸不畅,这些都在向大脑发出预警,“千万别心血来潮去锻炼啊!”。于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一旦我们把锻炼跟这些联系起来,大脑就会千方百计阻挡我们开始,是的,它会拼命让我们“放弃吧,回沙发躺下”。

这时候,只有微习惯才能拯救我们的行动。

试想,如果只是做一个俯卧撑,应该没那么难吧?这就是大脑在放松警惕。一个俯卧撑,完全不是威胁,大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它,于是,我们就行动起来了!

2、微习惯养成期间,不要偷偷“提高目标”

正是因为微习惯太微小了,所以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超额完成。比如,我的目标是每天写50个字,我知道,一旦我打开电脑开始码字,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写得多于50个字,最难的反倒就是打开电脑,写下第一行字这个小动作。

因此,一旦我开始使用微习惯策略培养写作习惯,我几乎100会%超额完成。有时候写着写着,就长篇大论,写到了2000多、3000多字。长期下来,我会骄傲自满,哇,我现在每天竟然能写这么多字,是不是我的写作习惯,已经完全形成了呢?

如果连续几天都超额,我极有可能以为写作变得很容易,因会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写上2000字甚至3000字。这么一来就完了,虽然我表面上只把目标定为50个字,但是在实际写的过程中,我的目标却是2000字。所以在启动这个任务之前,2000字这个真实的目标会吓到我,而且,2000字的写作时间根本无法保证,一旦有个什么意外,根本就废了,最后产生的就是沮丧和挫败。

那么我为什么暗自提高目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太急功近利了。微习惯的目标那么小,一天一个俯卧撑,我什么才能苗条起来?一天写50字,我哪天才能成为作家?一天只看一页书?太可笑了!于是,提高目标就变成了我们看不到成果时急切想做的事。殊不知,正是这种暗自提高目标,才是导致微习惯无法坚持,最终也无法培养真正的好习惯的关键原因。

所以,我还是安心地用50个字、几页书或1个俯卧撑这个目标激发自己行动吧!因为持续行动带来的益处,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3、习惯,持续完成微目标,比偶尔逼自己猛搞一次更强大

有天我陪宝宝们读一本有关大海的书。

书上介绍了海蚀洞,宝宝们很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大海会把坚硬的岩石都腐蚀出这么大的洞呢?我想都没想便说,那是因为海水是咸的,大宝说不对,他说,如果是因为海水很咸才把岩石腐蚀出一个洞,那为什么比岩石软得多的鱼儿、海豹等小动物,没被腐蚀掉呢!

听了这话我哑口无言。可不是嘛?岩石被腐蚀,的确跟海水的咸度有关,但根本原因却是海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冲刷啊!这么浅显的道理,我竟然都不懂。我突然就想到了我一直在公众号里倡导的那些积极微习惯,这些微习惯看似很小很小,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消耗的热量不值一提;每天只看一页书,看完一本书岂不是要300天?每天只写50个字,想写出一本10万字的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000天,哈哈。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走向吗?根本不对。微习惯,重在微小,也恰恰是因为微小,所以我们每天都能毫不费力地完成。而且,启动微习惯之后,人会因为惯性而不自觉地超额完成。一开始我在背诗的时候,每天只能背一首五言绝句,但是几年之后,我竟然背下了《琵琶行》和《蜀道难》,这中间有多少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超乎我的想象!骑自行车一开始的时候是最费力的,可一旦车轮转起来,只会越来越觉得轻松,多踩个一两公里完全不成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微习惯会改变你对自我的认知,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也许你经历过多次挫折,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件小事,你却坚持了一天又一天,某一天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我竟然已经到了这里了吗?这时,你才终于勇敢地撕下了给自己贴上的“三分钟热度”的标签,改称自己为“能坚持的人”,坚持,从此成了你的新身份。

一旦你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新的身份,人生中的其他方面自然会因此而受益。

4、 微习惯,即使习惯已经养成,也要持续追踪。

即使是再小的习惯,我们也需要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它进行追踪。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打卡的文章。

“读书”竟然还要打卡,我不打卡不行吗?

2020、2021年我对自己养成各种微习惯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打卡记录。其中执行得最好的,可能就是运动和读书。可到了2022年,我满以为息的冥想、阅读、写作、背书这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上半年的研究生复试以及下半年的入学等原因,又使我放弃了记录,结果这一年的数据就很难看了,看的书加起来不超过十本。

由此可见,跟踪、记录、复盘、反思,真是太重要了!

联想到我在看文献和学习Python编程这两件事情上的屡战屡败,我终于知道原因了。

首先是目标太大(每天看一篇文献,每天学一课),看起来就太艰难了;其次就是没有提升它们的优先级别,它们依然被列在了不重要的事项里;最后就是缺乏跟踪和记录,没有复盘,就没有任何反思和进步。

了解到症结所在后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先在这里立个小flag,每天学习5分钟的python;每天看一段文献,一个月之后,再复盘看成果吧!

搜索公众号“积极微习惯”,传递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我对 “微习惯”存在的四个误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