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拒绝和接受,到底哪个更爽?

2021-08-22 15:43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办事总是很顺利、很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认可;另一种人办事费尽周折,结果却总是费力不讨好、屡屡惨遭拒绝——哪怕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被接受,而有的人却总是被拒绝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一件事:当别人拒绝我们的时候,他们到底在拒绝些什么。


有一个可能不太被承认和接受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哪怕我们是无意识的。


之所以拒绝别人会让人有意、无意地感觉很爽,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


1、拒绝别人本质上是一种百分百的自我保护。


无论是命令还是请求、是通知还是邀请、是强硬还是柔弱,当别人向我们发出某种需求的时候,其实都无一例外地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某些方面有所付出,或者有所“牺牲”。譬如时间、金钱、精力、耐心,又或者是其他别的什么。


无论如何,只要别人对我们有所需求,我们就面临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损失”或是利益出让。


这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自然是“不利”的。正因为如此,它才会自发地激起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我们本能地想要拒绝、想要说不。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解除自我损失的“威胁”,获得自身的“安全”。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无论是需求方还是被需求方,其实大家都已心知肚明。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当一个人向你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其原因就在于,大家分明都已意识到,“需求”的背后其实是对方利益的某种损失。


接受别人的需求,必然会导致自我损失。而拒绝别人的需求,则是对于自身利益百分百的保护。毫无疑问,“正常”情况下,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


2、“拒绝”被少数人视为抬高自己、彰显自我优越感的机会和途径。


虽然对于许多心地柔软的人而言,拒绝别人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抱歉或者不好意思。然而与此同时,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拒绝别人不仅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是他们“成全”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这些人看来,既然有人有求于自己,那便意味着对方比自己弱势。而拒绝那些比自己弱势的人,似乎更容易衬托出自己的优越感。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哪怕接受别人的请求对他们来说丝毫不费吹灰之力,他们依然会拒绝得格外卖力。其中更不乏有一些人趁机“夹带私货”,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进行人格轻视和侮辱,以实现自己病态、扭曲的情绪满足。


既然“拒绝”这么“爽”,那是不是意味着“接受”这件事就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任何让人愉悦的地方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


让人愉悦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拒绝”只是其中之一。


作为“拒绝”的对立面,“接受”这件事从表面上看的确意味着损失、意味着由损失带来的不快。但倘若“接受”带给人的“收益”和价值能够弥补或者超出由“接受”带来的损失,那么“接受”同样可以让人感觉很爽。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为了搭便车,菊次郎每次都会让老实乖巧的小男孩正男先去找车主搭讪。


有一次他们碰到了一对情侣。情侣见正男乖巧可怜,于是便爽快答应载他一程。结果话音未落,暗中观察多时的菊次郎就一溜烟冲上前来,说了声“谢谢”,就迫不及待地跟小男孩一起坐到了车子后排的空位上。情侣面露难色,但因为顾及小孩子的心情,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同行。


其实这种情况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有些大人在面对自己不方便出面的事情时,往往就会变着法儿让小孩子出面代为执行。原因显而易见:比起大人,小孩子不太容易被拒绝。


为什么小孩子不太容易被拒绝呢?因为小孩子通常不太会对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形成较大的威胁。即便真的需要“损失”些什么,通常也都在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于是人们自然容易放下自我保护和自我戒备的心里,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听取和接受小孩子的需求。


除此之外,小孩子还具有成年人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那就是他们容易带给人一种情绪补偿和情绪满足。


小孩子通常都是天真的、可爱的,容易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而满足一个小孩子并不算过分的请求,也是一种有爱的、令人愉快的事情。这不但可以补偿“损失”可能带来的不快,甚至还有足够的“结余”,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好心情。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一个小孩子的无伤大雅的请求呢?


而成年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之所以被拒绝,原因就在于他只一味对他人构成了损失上的威胁,却没有对这种威胁进行任何安抚和弥补。


只有当“损失”不再是损失、“威胁”不再构成威胁,“拒绝”才会没有理由,而“接受”也才会变得轻而易举。


归根结底,想要“被满足”,那就必然需要对等的“满足”。有对等的“付出”,才会有相应的“接受”。


END

拒绝和接受,到底哪个更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