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聊小说,讲个故事。一个关于信任、依赖与叛逆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在家长心中的代名词是叛逆。
大概早在小学的时候吧,我似乎已经进入了叛逆期,觉醒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认为在平淡的生活之外另有一番属于我的天地。
而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似乎一直与家里保持着不冷不热的关系,我接受血缘带来的天然联系,但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为这一点付出我的全部。
离家多年,倒也活得自得其乐。

其实在小时候,我是很依赖他们的。
上学之前的记忆已经记得不清了,只不过大人们隔几年就会拿出来回忆回忆那些我早已忘记的片段。
他们说,我小时候喜欢跟老姨玩,有时候姥姥家做了好吃的她不在家,我也会任性地留一点等她回来给她吃。
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是上学前班的时候。第一次就上了半天,然后因为想妈妈哭得不行不行了,于是就上不了了。后来虽然去上学没问题了,但是每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哦,还有,我妈就经常念叨,当初还坐火车通勤上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兴高采烈地在火车里跟她喊“妈妈我考了五十分!”然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那个名为亲子关系的东西,在我这是很正常的。
但后来是什么时候变了呢?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那个在我四年级时候的故事。
那是一个下午放学,我记得那天的教室里是很亮堂的,不知道是天亮还是灯亮。
那天下午,我不知道因为什么走得比较晚,教室里没剩几个人了,正好我在收拾书包,然后一个同学就过来了……虽然现在我已经忘了他是谁了,甚至连是男是女都记不清了,就暂且说他吧。
他拿着一盒很漂亮很华丽的彩笔——就是那种长得像公文包保险箱似的包装——要在我这放一晚上。我印象中这似乎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为那时候我觉得这东西是他瞒着家长偷摸买的,所以不想带回家,于是我就答应了他。
然后,我就带着那一盒彩笔回家了,我妈顺理成章地看到了我书包里的新鲜玩意,就来问我是哪来的,我又顺理成章地把事情告诉了她。
第二天,身为我就读的小学的老师的我妈,顺理成章地找到了我的班主任,然后跟那个同学核实我说的这件事……然后他顺理成章地否认了我的说法。

我的故事讲完了。
二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不知道那盒彩笔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也不记得那个同学究竟是谁,更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我叛逆的导火索。
但是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会为我妈去找班主任的那番顺理成章感到不能理解。
那盒彩笔是我跟同学之间的小秘密,我把这个小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她,但是她却转头告诉了班主任,并且向那个同学捅出来了这件事。
我辜负了同学的信任,我很难想象他被老师求证这件事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我的;但是我妈也辜负了我的信任……我以为她是值得相信的。
对于小学时期,我残留的记忆不是很多,但是这件事是印象十分深刻记忆十分清晰的一件。
我不确定它是否是我心中对家长依赖减弱的直接原因,但应该也在其中占据很大地位了吧。

事到如今,我们其实都很羡慕其他家庭的亲子关系。
我妈不止一次地跟我提过谁谁谁家的孩子啥事都跟他妈妈说,到我这就啥都不说,问也不说。隔几个月就抱怨一下,但是也挡不住她接二连三地给我寄好吃的。
而我这些年也在试图习惯和接近由血缘带来的天然的联系,增加一些沟通的频率,改善一些沟通的方式,多跟她说说话,少吵架。
但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即便是多少年过去了,也不能当做没发生过。虽然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事到如今我也没什么怨恨之类的情绪。
只能说是有些失望和委屈吧,感觉自己的信任被辜负,于是选择了不再去信任。而且少年时期受到的伤害,有的时候会衍变成一种习惯,进而绵延很多年。起码对于我这样的性格而言,这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虽然也不是什么大事,至今回忆起来只是有一点点的心疼,更多的是唏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