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大一下学期的生活吧
大一下学期稍微总结一下 看完14本书(确切来说应该是13本书,鲁迅的伤逝太短了,只看了八分钟就没了😓) 看的比较杂,有文学类的,哲学类的,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 书 《悉达多》,一部很不错的小说,改编印度佛教故事。加入作者自己对于哲学的沉思,值得一看。 《哲学的故事》,一部哲学通史,著名的哲学家及其观点。深度与易懂兼得,但是可能还是得需要一些哲学基础才能看懂。比起梯利写的《西方哲学史》会更有趣一些,比起其他我看的更加入门级的哲学书比如《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打开:周涟的一百堂哲学课》深度深很多。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不用解释,第一位后现代人的传记。神中神。尼采,庄重威严神像的背后是一个最活生生的人。 《西西弗神话》这本书没怎么看懂,感觉加缪废话好多,也有可能是我不懂欣赏。感觉比不过《局外人》。但是应该也有我阅读速度比较快,加缪可能描述手法比较平淡,抓不了我眼球,我会更喜欢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看得懂一些,但是没有特别多的感触。 《优秀的绵羊》是在讲美国高等教育的不足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的事在大洋彼岸同样发生。 《重塑你的大脑》感觉没什么东西,内容看了一遍已经全部忘记了。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的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人脑最原始的想法,值得一看。 《亲密关系的秘密》讲如何维持好的两性关系的,由于之前了解到需要关于精神分析的东西。感觉这本书对我而言没什么用。 《现代性与大屠杀》神中神,读了两遍。第一次阅读速度比较快,很多观点不能很好的理解。第二次读的时候放慢了阅读速度,能够理解了很多。社会学的必读书目。能够了解很多关于现代性的后果或者说现代性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分析社会框架的一个思路,非常透彻地剖析现代社会。 《娱乐至死》感觉一般般,没有自媒体吹的那么好,也就那样。作者的思考仅限于文化层面,只是在讲述现象,感觉一般。 《伤逝》鲁迅的思考比起其他理想化的作家要远很多,之后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也学习了这一篇,老师讲的跟我自己的思考差不多。我们总是在强调“进步”,但是社会的“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说中国互联网想向阿富汗推“女权”,可是阿富汗的女性权利的缺失,是阿富汗人民的选择,而这人民的选择其实也能一窥阿富汗的社会架构和经济基础。就算赋予了阿富汗女性受教育权、选举权。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妇女不能参与劳动、不能独立自主,在她们受教育之后,她们如何生存呢?是否会是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女主一样,受教育的经历仅仅是给她在传统社会对于妇女的评价体系中镀了一层金,她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现有框架。社会的进步是需要各个层面都跟上的。 《人间失格》重新读了一遍高中看的书,对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是差不多。主角叶藏是一个很明显的后现代人,害怕人际关系的同时,却又渴望人际关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要比《活着》要更上一个层次。《活着》是强调小人物在宏达叙事下的无奈和被迫选择,而《人间失格》摒弃了宏达叙事,强调小人物个人的遭遇和选择。自由实际上同样是人的枷锁,因为如果人没有了“被规训”,会失去目标,而在失去目标之后,其自由是否还有意义?在宏大叙事之下,人貌似被时代车轮裹挟而前进,但是人是否真的会被时代车轮裹挟,时代真的是车轮在前进吗?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无趣,是我唯一能够用来评价中国现代小说的词汇。除了鲁迅和沈从文之外,其他的人真的都可有可无。值得一看的倒是不少,但是给人眼前一亮的很少。 《西游记》不得不说,吴承恩写的诗有的真的好尬,不过这也是属于是时代的局限性吧。西游记是否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制作,和红楼梦一样。即使是神仙之间,同样存在社会架构,这是否算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电影 《堕落天使》王家卫的电影,跟《重庆森林》本来是要弄成一部电影后面太长了拆成了两部。不过这两部之间确实可以说有关联,也有区别。都是描写现代都市的,感觉《堕落天使》的故事相较《重庆森林》会更加有现代性的感觉。《堕落天使》里何志武关于陌生人的台词明显地体现了现代社会个体原子化的现象。很浪漫的一部电影 《卧虎藏龙》李安的电影。 算了,电影就懒得分享了,因为有些电影我自己都看不懂。
8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