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神话变成人话——手冢治虫与安彦良和对《古事记》的改编

引言
研究日本历史不能跳过日本神话。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为了突出天皇是神的后代,把还属于人类的天皇奉为神的化身,同时也将其宗教化,被神化的天皇和日本神话加在一起便成了日本的“神道教”,在日本历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会将手冢治虫与安彦良和两位漫画家的改编《古事记》漫画进行对比,并由此看出两位作者的思想倾向。
按照我写长评的惯例,先讲一下入坑经历。
我在入宅年前期的补番路线以电影为主,在补完了宫崎骏的封神漫画《风之谷》后我在网上搜索与它齐名的作品,顺藤摸瓜地找到了被誉为“日漫上限”的手冢治虫《火之鸟》。本作分为十二个可以独立成章的篇章,我就乱序花了两天时间从起始的《黎明篇》补到唯一HE的《太阳篇》,这也是我入宅以来看的第一部手冢治虫的作品。
前几年《火之鸟》后浪版上市,包含了东贩版没有的《望乡篇》(与《羽衣篇》联动)和《乱世篇》(里面弁太和阿吹是兄妹)的初稿及小说版《大地篇》开头(近期由《GOSICK》的作者樱庭一树续写完毕,此外《黎明篇》与《乱世篇》也有小说,三者亟待翻译),但没有收录《望乡篇》全集(伦理问题)与《大和篇》(敏感问题),需要去买别的版本以成全书之美。

仍记得入坑的第一天晚上我被《未来篇》与《凤凰篇》震惊得无法入眠,现在想想在入宅初期就补这么黑暗向的作品未免太考验心理承受能力了。要知道当时催泪番就看过《未闻花名》和《四月是你的谎言》,最黑也就是《哆啦A梦》作者藤本弘的漫画《异色短篇集》。
手冢治虫在漫画里时常夹杂着游戏笔法,比如让角色说出不符合时代的话语:

但别看笔调那么轻松,手冢治虫虐起角色的狠毒与他的漫画才能同级,可以说直到2019年初补的《来自新世界》为止都再没有哪部作品能像《火之鸟》一样让我自闭。就拿上面突然冒出“16岁的人生相谈”的《大和篇》来说,首页和末页同样的一张特写,却足以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

手冢这种为了剧情感人可以不顾剧情合理性杀死任何角色的行为当初直接气跑了宫崎骏:

宫崎骏的创作特点是即使故事整体走向阴暗,也会尽可能给笔下角色一个好的结局,典型如《幽灵公主》,而几部代表性电影里唯一逝去的女主角菜穗子也仅从侧面暗示了她的过世。
两位大师对于角色死亡的处理最终让我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敬爱宫崎骏,敬畏手冢治虫。
《火之鸟》作为“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最优秀的作品声名远扬,但本文将要提到的另几部作品就有些冷门了,其作者安彦良和在高达方面成名,但关键我又没看高达(很小的时候租过碟带,但现在基本忘了九成)。
我在看《火之鸟》的相关评论时得知了《大国主》的名字,由此入了安彦良和的坑,目前看过的作品有五部:《大国主》、《神武》、《蚤之王》、《安东》、《尼禄》,前两部的时间线与《黎明篇》大体一致,而安彦良和尚未汉化的《大和武尊(ヤマトタケル)》又与《大和篇》一样讲倭建命,所以很适合拿来与《火之鸟》时间线上的前两篇做对比。
安彦良和在改编神话时秉承着“否定神性”这一原则,因此它的作品一大亮点(虽然《火之鸟》里也有类似手法,但数量较少)就是把“神话”还原成“现实”,比如以下两段:
《古事记》:建速须佐之男命乃取所佩的十握的剑,把大蛇切成几段,肥河的水都变成血流了。
《大国主》:须佐之男:“过去,我曾用这剑杀死大蛇族的首领,当时血溅三尺。”

《古事记》:(神武东征途中)尔时从那地方上去的时候,有人乘龟甲垂钓,振羽而来,遇于速吸之门。乃呼而问道:“你是什么人?”
答道:“我乃是本地的神,名为宇豆毗古(《日本书纪》作珍彦)。”
又问道:“你知道海路么?”
答道:“知道得很清楚。”
又问他道:“那么,你能给我做向导么?”
答道:“我当从命。”
于是即以竹篙渡过去,引入御舟,赐号为槁根津日子。是为倭国造等的先祖。
《神武》:在速吸之门,加入了一位领航员——珍彦。也许是他们强迫当地渔夫跟他们同行吧!

近期《平家物语》的上映让我回想起了同样是改编源平之战的《火之鸟·乱世篇》(和它相比前者简直是治愈童话),而安彦良和也画过以此为背景的《安东》,所以我打算借着《平家物语》的热度来推广一下这几部老漫画,同时为我即将写的《平家物语》长评做铺垫。

改编
1.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
其实《火之鸟》最初并没有那么黑暗,而是一个子供向童话。在《黎明篇》的初稿里,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是作为两小孩主角出场的,他们已经喝了火鸟血得到3000年寿命,

渡海来到日本,受到当地人崇拜。

这种童话般的故事气氛和最早的埃及、希腊、罗马篇一脉相承,但当画到天岩户时,作者干脆推翻了之前的设定重新画过,故事再也不是子供向,保留下来的那岐除了名字和神灵伊邪那岐再无瓜葛,动画版直接被翻译成了“奈木”。
而安彦良和的《大国主》,伊邪那岐只在第二册开篇的背景介绍里出场。

而冥府里的伊邪那美与缠绕其身的八雷神,也被改编成了难产而死的她与陪葬的八产婆,作为大国主的任务对象。

2.天照大神和卑弥呼
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所载:
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

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

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掖邪狗等壹拜率善中郎将印绶。

其六年,诏赐倭难升米黄幢,付郡假授。其八年,太守王颀到官。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遣倭载斯、乌越等诣郡说相攻击状。

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

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徇葬者奴婢百余人。

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当时杀千余人。复立卑弥呼宗女壹与(一作臺与),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

这一段史料就构成了《黎明篇》、《大国主》和《神武》的“历史侧”主要背景。
什么叫“历史侧”?两位作者在作品里都利用“卑弥呼=天照大神”这一设定,将《古事记》的神话与《三国志》的历史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而且作为日本神话的主神太阳神和日本最早可考的政权——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作品里。
《黎明篇》里的卑弥呼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暴君,出场就因为年老而派人去找拥有长生不老之血的火鸟,为此不惜杀光那岐的熊袭全族。

而她所依仗的也仅仅是那些骗人的巫术,等她那些技俩都失效时,反叛也就开始了。

随着美貌的消逝和对死亡的恐惧,卑弥呼的脾气愈加乖戾,

讽刺性的是,等到神箭手天之弓彦终于把火鸟带回来时,她却死在了鸟血的面前,终究没能长生不老——其实她应该庆幸,全篇唯一真正喝到了火鸟血的两人都生不如死。

讲完了《黎明篇》里的卑弥呼,接下来就是安彦良和笔下的日灵女了。
《黎明篇》毕竟只有两册,而《大国主》+《神武》一共有十册的篇幅,足够把卑弥呼从年轻貌美画到丑陋衰老。和前者偏重历史侧相比,安彦良和所刻画的卑弥呼(日灵女)的人际关系走了神话侧。
公元二世纪七十年代,于投马之王须佐之男攻打邪马台,俘获了巫女日灵女,并与她生下三个女儿(宗像三女神),其中的多纪理成为主角弃儿(大国主)的妻子,为他生下《神武》的主角武角身(阿迟鉏高日子根尊)。

本作无视了《三国志》里“年已长大,无夫婿”的记载,日灵女有至少两个丈夫,除了须佐之男外,还有天孙琼琼杵之父,神武天皇的祖父忍穗耳。

而“佐治国”的弟弟,在《神武》的第四册才草草出场,毕竟本作里日灵女的政治才能根本不需要别人帮忙。

和《黎明篇》里的那个只会用巫术骗人的卑弥呼不同,日灵女是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女儿还是孙子都是可以利用的对象,几段政治联姻就是《神武》后期矛盾的起因。为了能拉拢缠向国,不惜让自己的孙子伊渡礼(神武天皇)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天各一方,再未相见,甚至曾孙女台与都被拿来做了人质。但抛弃人性选择权力使她在晚年一直活在焦虑中,强行用徐福的药物来续命。

邪马台国的第二代女王台与在漫画里被设定成神武的弃女,其母为了摆脱日灵女的掌控自杀身亡,留下台与为她报仇(伊渡礼走后她向天乞求给女儿诅咒的力量)。

阿比良津的遗愿最终成真,机关算尽的卑弥呼,被曾孙女台与吓死了。


安彦良和还在后记里利用考古发现给出了如此安排的理由:

老实说台与的人设相当吸引我,可惜此人在历史上没多少记载,想画她只能靠原创(如《邪马台幻想记》)或者与某位日本女神相结合,而安彦良和的作品里时间线最接近神武帝时代的《蚤之王》就已经到了“第十一代天皇”垂仁帝时期,距离神武帝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而在《黎明篇》里,台与就只剩下迩迩艺的一句话暗示。

3.神武东征
按照日本史书的说法,神武天皇开国时间在公元前660年,时值中国春秋时期,日本绳文时代,距离邪马台国的弥生时代足足八九百年。而从第二代天皇绥靖帝到第九代开化帝的“阙史八代”在《古事记》里都只有模板化的记载,通常认为是后世编造出来撑时间的人物,即使有详细事迹的第十代天皇崇神帝,也不能完全确定其存在。而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后250年的弥生时代,日本历史笼罩在迷雾中,除了卑弥呼的邪马台国外可靠的历史记载寥寥,因此借着卑弥呼=天照大神的设定,神武开国的故事也被手冢治虫与安彦良和挪到了这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时代。
本文不是历史论文,不会去详细考证神武天皇的真实性,对“神武徐福说”也无任何看法,不过安彦良和倒是用游戏的心态将神武“东征”路上的最大劲敌长髓彦(《古事记》作登美毗古)一族设置成徐福的后人,他们传来中国的先进文化成为日本诞生的触媒:

由此还衍生了一个更有趣的设定:神武娶了长髓彦的孙女生下了后为绥靖帝的沼河耳,也就是说后世天皇有一半的中国血统(误)。

回到主题上,与卑弥呼不同,所谓的日本开国君主——本名神倭伊波礼毗古命的神武天皇,手冢和安彦虽然都着力刻画,但形象完全相反,有趣的是二人目的却又相同。

手冢治虫对于这位日本开国者的想象是基于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这种说法认为有一支骑马民族从朝鲜半岛南部渡海征服了九州,建立起第一个征服王朝,即所谓崇神王朝,随后的第二次征伐平定了畿内大和一带,而神话中的“天孙降临”就是指的就是外族征服。

严格来说,《黎明篇》里并没有真正的“神武天皇”,而是把下凡的天孙迩迩艺视为大和王朝的开创者。
想要了解手冢治虫的思想观念,就需要考虑到他的时代性。真正经历过二战的手冢治虫深知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坚决反对战争和愚弄人民的政府,因此像神武天皇、源义经这样的传统战争英雄在《火之鸟》里都被安排成反派角色,历代朝廷也是一副残酷险恶形象,在《多罗罗》里就直接否定了武士阶级。而他真正称赞的是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反抗暴政而起义的百姓。

在明确了这个前提后,就不难理解手冢是如何看待神武的“霸业”了:
迩迩艺:我是胜利者,我取得了天下!
钿女:你是个杀人狂!我从没见过凶恶如此的杀人狂!

这种评价当然不会被现在的日本主流所接受,虽然《黎明篇》是《火之鸟》动画里改编得比较好的一部,但对于后期出现的骑马民族及其首领却没有明确的名字和详细塑造。
威名赫赫的征服者用白骨搭成自己的霸业,《大和篇》的开头一幅画露骨地展示了帝王伟业的本质:

迩迩艺在《黎明篇》里无疑是反派,但他又并非脸谱化的野心家,作为全书里少数对长生不老毫无兴趣的统治者,迩迩艺是整个系列难得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如果不能在纵向延长有限的寿命,那就应该在横向拓宽生命的价值。卑弥呼是前者,迩迩艺是后者。

《火之鸟》虽然包罗万象,但贯穿全篇的主旨一直都是“生命”。生命的价值、传承凌驾于一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黎明篇》里那岐姐弟选择放下国仇家恨,与间谍生下子女,认仇人为父。但那岐不得善终,他的结局和卑弥呼一样,死在了火鸟的身边。结果还是姐姐比奈久与仇人所生的孩子成功活了下来,重建了熊袭族。

自然,手冢治虫的这种(不完全)“原谅仇人”的观念并不受广泛认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有一段就用慷慨激昂的话语表达了“不能代表任何一个除自身之外的人决定什么”的观念(全文较长不在此转载)。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考虑,没必要争孰是孰非——毕竟我们身处的环境也和他们大不相同。
《黎明篇》里,“神武东征”只有一个大致的描述,而《神武》则详细还原了“东征”的经过。
安彦良和所处的时代晚于手冢治虫,出生时二战已经结束两年,所以他研究历史的态度与手冢有出入,对一些角色的处理甚至截然相反:《黎明篇》的主角,大鼻子的祖先猿田彦,在《神武》里只是一个出场十多页的龙套反派。

偏向历史侧的手冢将迩迩艺与神武帝合并,但更偏向神话侧的安彦则把二人分开。迩迩艺(用的是《日本书记》的叫法琼琼杵尊)作为日灵女之子在《大国主》后期出场,主要事迹就是通过自己的战功获得威望,从而将日灵女推上女王之位。

在对待历史的角度上,安彦良和并没有因日本现在的罪行就去否定整个过去。他俨然是用与手冢对着干的姿态针对性地写明“东征军歌被用在二战标语这一讨厌的记忆使得人们对神武的神话避而不谈,甚至对他征服原住民的行为加以谴责”的行为是错误的。

那么他是打算继续吹捧战争,美化屠杀吗?当然不是,身为左翼的安彦良和在某种程度上比手冢更彻底——他直接否定了“神武东征”的存在。
同样讲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统治,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改革,天皇的“人间宣言”瓦解了日本人的抵抗精神。那个时期日本主流为了跟上时代潮流,甚至选择废除汉字乃至日语。在这种环境下,安彦良和想要找回民族自信,呼唤日本的英雄。但他所想要的并不是军国主义推崇的天生英雄,而是时代推动下平凡人努力的结果。
与手冢的反向解读相比,安彦简直是脑洞大开,因为他将“神武东征”变成了一场为了政治联姻而进行的“东迁”,除了日下海滩被长髓彦袭击外,伊渡礼就没有经历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意图表明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强的征服者,甚至都不是侵入者。

从一开始,他出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日灵女安排的政治联姻,与缠向的真年公主(饶速日之女,须佐之男的孙女)结婚,从而将两国合并。缠向国内部分成两派,一派是饶速日家族,他们相信伊渡礼将会是合格的统治者;

一派是长髓彦,身为徐福后人的他瞧不起“南蛮”邪马台,坚决反对这桩婚事,百般阻挠。

派兵在日下几乎全歼伊渡礼一行,后者之兄五濑伤重而亡。

伊渡礼在兄长死后接管剩余“军队”,躲着长髓彦,冒着大风大浪绕行熊野,在此与八咫乌——忠心的武角身会师,

之后东迁部队在好心的山地居民的帮助下翻越了险峻的山岭来到宇陀。这里的兄弟统治者之一的弟弟弟宇迦斯已经在武角身的保证下认可了伊渡礼,但畏惧长髓彦的哥哥兄宇迦斯想暗杀武角身和伊渡礼,结果弟宇迦斯叛变控制陷阱,

让兄宇迦斯自食恶果。

另一方面,真年的哥哥宇摩志麻治暗中派人将须佐之男砍杀八岐大蛇用的布都御魂送给伊渡礼,使他能够名正言顺地统治缠向。

而长髓彦在整军出发前想要带走布都御魂,宇摩志麻治情急之下将他捅伤,一场大战消于无形。在长达八页的详细考证后,“神武东征”的结局是长髓彦的哥哥阿毘彦带着全族迁徙,将此地让给了伊渡礼一行。大和王朝由此建立。

安彦良和的考证是否符合史实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其实我也只能不明觉厉),相较于手冢治虫的征服者迩迩艺,伊渡礼的帝位来自各方小部落的结盟自保,他自己反而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成王之才。
安彦良和批判战争,反对造神,但不反对英雄,不否定日本传统。虽然在人物塑造上相反,但安彦和手冢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归纳一下就是:
军国政府:神武天皇是伟大的征服者,我们应该学习他!
手冢治虫:大和的创始人是残暴的侵略者,我们应该批判他!
安彦良和:神武天皇是和平的开拓者,怎么能用来为侵略张本?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将其置于所处的时代下去分析,没必要带那么多意识形态。
4.日本武尊和殉葬
开始这段前我先上张图,这估计就是后浪版没收录《大和篇》的原因之一。

《黎明篇》看完后,按照创作顺序接下来是时间线上最后/最早的《未来篇》,但我当时刚看完古代还转不过弯来,就遵从时间顺序继续看《大和篇》,年代在《黎明篇》的近百年后,主角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倭建命。
《大和篇》、《凤凰篇》和《宇宙篇》是以老OVA方式翻拍成动画的,除了宇宙篇外删减非常多,《凤凰篇》基本删光了中间的内容和一位重要角色——

你能想象哈利波特身边没有邓布利多,亚瑟王身边没有梅林吗?

而《大和篇》因为涉及敏感问题,故事的起因和暗含的批判也被删除,仅仅保留了男女主倭小碓和花鹿的爱情戏。
日本“第十二代天皇”景行帝为了彰显权威,想要建立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并写了一部美化自己的历史。然后听说熊袭的川上建武(花鹿之兄)也写了一部正确的历史,就让倭小碓王子前去销毁。

后来倭小碓认为川上建武是个明君,就没有销毁那些正确的史书,但还是遵照父亲的命令杀了他。

好大喜功的景行帝想让许多人为自己殉葬,倭小碓为了救他们,用笛声取悦火鸟获得一点血,他带去给每个人舔了一口,得到了一年的不死之身。

回去后倭小碓当监工暗中把陵墓做成了游乐场,大怒的父亲将其关押。景行帝不久病死,死前才发现,自己唯一的政绩只是盖了一座坟墓,想做很多事情但都没时间了,最后,他只能在哀叹自己虚度光阴中死去。

大和朝廷的人见国君将死,连忙赶在三天内草草建了一座“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石舞台古坟(动画里是一年内逐渐坍塌成这样的——这啥豆腐渣工程?虽然现实里是珍贵的名胜古迹)还在上面刻满了“国宝”“文物”等文字。景行帝死后倭小碓逃到父亲的宝库,发现了一些土偶,他就打算用土偶来代替活人殉葬,但遭到拒绝,反也被选为殉葬对象。

最后倭小碓和花鹿一起被活埋,他不是像动画一样吹笛子而是带领所有人一起唱反对活人殉葬的歌,但唱了一年都没用,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的权威,仅仅是加土填埋了事。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很多年后才用土偶代替活人,正式废除了殉葬风俗。

简述完剧情后来讲讲本篇的寓意。这一篇只有《黎明篇》的一半长,但讽刺之辛辣丝毫不亚于后者。手冢在本篇揭露了日本政府篡改历史的行为,

还给出了自己对于历史研究的理解:

正是因为这种“拨乱反正”的态度,手冢就把大和朝廷写成一帮昏庸残暴之徒,而被视为蛮族的熊袭族之王川上建武被刻画成正直宽厚的明君。其实这种“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观点在《神武》里也有提出,但安彦良和却依旧选择“史书怎么写我就怎么编”:

可叹的是,川上建武所写,倭小碓拼命保下的真实历史最终随着熊袭的灭亡没有传播开来,到了大化改新大部分被烧毁,只剩下记载了火鸟的残卷被《凤凰篇》的主角茜丸看到,开始了另一段悲剧。

“筑紫国有好几座会喷火的山……那是一片极为可怖的土地,从地里会喷出火来,简直就像炼狱一样啊。”

“但就在炼狱之中……火之鸟却能长年安住。任何人只要喝过那只鸟的血,就能拥有长生不老的力量。所以为了抓到那只鸟,上千人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喷火的山上去……纵使那都是无谓的牺牲……因为那只鸟儿……用弓箭也射不死……砍掉头仍能重生……”

“而且它一发怒就会全身冒火,把想抓它的人烧死!彼鸟入夜便发光,能解人语,通晓人世间一切,乃神之使者……”

经常有人好奇,为何殉葬者不利用不死之身进行起义直接废除殉葬制度而选择消极抵抗?漫画里明着的解释是让他人知道被活埋者的痛苦。

而暗中的原因也是有历史背景。《大和篇》的开头有一个小细节,在墓地的选址上有一大帮学生在静坐反对。

本篇的连载时间是1968年底至1969年初,此时日本爆发了“东京大学事件”,手冢将这一事件与从前的造神运动结合在一起完成了漫画,批判了对天皇权威迷信者的软弱。手冢对政府的恩赐不抱有幻想,主张用激进手段反抗压迫。就像《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相比手冢的激进,安彦遵照《日本书纪》改编的《蚤之王》就显得很保守了。
关于倭建命和殉葬,安彦良和是按照《古事记》的顺序用两部作品展现,第一部是《蚤之王》,时间是四世纪初期“第十一代天皇”垂仁帝时期,主角是相扑力士的始祖野见宿祢。

本作故事围绕野见宿祢与被他打败的当麻蹶速之子勇稚展开,和《火之鸟》基本没有交集,所以不展开叙述。按照《日本书纪》的说法,废除殉葬的时间是在垂仁朝(《大和篇》是其后的景行朝),本作也是如此安排,先是介绍了殉葬的历史背景:

《日本书纪》:临葬有日焉、天皇诏群卿曰“从死之道,前知不可。今此行之葬,奈之为何。”于是,野见宿祢进曰“夫君王陵墓,埋立生人,是不良也,岂得传后叶乎?愿今将议便事而奏之。”则遣使者、唤上出云国之土部一百人,自领土部等、取埴以造作人、马及种种物形,献于天皇曰“自今以后,以是土物更易生人树于陵墓,为后叶之法则。”天皇于是大喜之,诏野见宿祢曰“汝之便议、寔洽朕心。”则其土物始立于日叶酢媛命之墓。仍号是土物谓埴轮,亦名立物也。仍下令曰“自今以后,陵墓必树是土物,无伤人焉。”天皇厚赏野见宿祢之功,亦赐锻地、即任土部职、因改本姓谓土部臣。

然后让垂仁帝害怕殉葬者的声音,这里的处理比《大和篇》更符合当代人所认可的逻辑。

在野见宿祢的建议下,垂仁帝同意取消活人殉葬。野见宿祢也因此职务被称为土师,后来连姓氏都改成了土师。而《大和篇》末称倭小碓死后很多年土师部才用埴轮代替活人殉葬,按照日本传统史书的说法是不符历史顺序的。

第二部就是写倭建命的《大和武尊》,由于没有翻译无法进行叙述,倭小碓、景行帝、川上建武和花鹿在本作里是什么形象也不明确,但本作比《大和篇》更还原了《古事记》等书的记载,出场了为丈夫而死的倭建命之妻弟橘比卖命。

当然倭建命在《古事记》中就是英年早逝,安彦良和也没给他安排大团圆结局,但应该不会像《大和篇》一样阴森绝望。

《古事记》的叙事下限是日本兼东亚历史上首位女皇推古天皇,而手冢治虫与安彦良和的作品都没有涉及本书所涵盖的其他时间段的历史,所以本文到此为止。后续的《乱世篇》评价可见CV14231358。

参考资料
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
手冢治虫《火之鸟·黎明篇》、《火之鸟·大和篇》
安彦良和《大国主》、《神武》、《蚤之王》、《大和武尊》
周德望《不在中国?日本漫画中的起源意识与现代身份》
李元馥《漫话日本2日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