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后为何却遭小人毒手?
每个杰出的领导班子,里面都会有一个杰出的智囊团,而这个智囊团里一定会有一个定海神针般的领袖人物,就像刘邦手下的张良,还像刘备麾下的诸葛亮。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事世军事刘伯温”。这是明朝老百姓们对刘伯温的评价。

刘伯温有多牛,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履历。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浙江人士,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他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
刘伯温善诗文,与宋濂,高启三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不仅如此,他还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十分精通。这也为他以后的谋臣之路打下了坚定基础。
既然刘伯温这么厉害,这么牛,为什么最后却遭小人毒手呢?
其实这个并不难理解,朱元璋早年经历坎坷,做过和尚,当过乞丐,这个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能力强,投射心理也强。
讲白了,就是共患难容易,同享福难。追随朱元璋的有一大票兄弟,这些基本都是朱元璋的老乡,老家在安徽凤阳那一带,而且基本都是武将。

刘伯温和这些人泾渭分明,他出生在浙江,是典型的文臣,以谋略著称。
坐稳宝座的朱元璋对身边的兄弟开启起了防范之心,武将的兄弟们,他还好把握,毕竟从小一起长大,每个人的本事,能耐,朱元璋几乎能做到了如指掌。但是,对于文臣刘伯温,他就发现,自己很难把握了。
这也就算了,最关键的是,刘伯温却能清楚地了解朱元璋的心思,这种感觉可不好。尤其是对于高高在上,善于琢磨人心的朱元璋来说,越是猜不透,看不见的,往往越恐惧,也越觉得可怕。
投射心理是指用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推测他人。朱元璋出身草根,并不是天生的皇族贵胄,能耐本事也就那些,多得就是身边朋友的扶持,和自己比别人多的点算计和果敢,而他身边的兄弟各个都很厉害,这让朱元璋很不安,也在心里开始更多地设防。
比起身边兄弟,朱元璋最忌讳的人就是刘伯温了。

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出山之后,一直倾心辅佐朱元璋,用一份《时务十八策》领着朱元璋一统天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样的刘伯温太出色了,这样的出色让朱元璋心里越来越不爽。
有一年,天气大旱久不下雨,民以食为生,老百姓们的庄稼都被旱死了。朱元璋十分着急,他就跑去请教刘伯温;“伯温啊,这天一直不下雨,老百姓改闹饥荒了,一闹饥荒就麻烦了,先生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呢?”
刘伯温抬头看了眼天,不慌不忙地说:“陛下莫急,您案牍上积累已久的冤案已经很多了。需要您处理一下了。“
朱元璋一听,难道我处理完了那些案子,天就能下雨不成?虽然他将信将疑,但还是踏实下来处理那些案子。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这一晃就是好几天的光阴,朱元璋终于把案子处理完了。
当朱元璋头晕脑胀第地从大殿里走出来时,突然,外面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看着外面的雨,朱元璋陷入了沉思,这个刘伯温有着知晓天地的本事,这样的人,如果有天自己不在了,而自己的子孙是否能为其所用呢?
以前在对付外敌时,带兵打仗,刘伯温也充分发挥了自身才能。但是,对于像这样,能知晓天气,把控万事万物的本领,就实在太过于神奇,也太过于让朱元璋忌惮。
李善长年纪大了要退休,皇帝就问刘伯温:李宰相就要退休了,你觉得谁做宰相合适啊?

刘伯温顿时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皇帝提议了几个刘伯温组织里的人,刘伯温都说不行。皇帝说:“那你来做吧,在我的心里只有你是最合适的。”
刘伯温答:“我嫉恶如仇,我的心胸还不够当宰相,做事的耐心也不够,皇上还是另选贤能吧!”
皇帝一听,这刘伯温是猜到了我的心思呀!他想到的,刘伯温全想到了,他没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
这样的人太可怕了,也太厉害了,这样的人以后要是一心为国还好,可若有一天,一旦起了异心,大明王朝不保!

正好,没多久,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朱元璋就允许刘伯温回家养老,而此时,刘伯温的死对头胡惟庸也顺利当上了宰相,告老还乡的刘伯温绝口不谈政事。
就这样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这样的日子表面看起来无风无波,但是无人知道他的心里早已惊天骇浪,天翻地覆。他不言,心里却担心着国事,却忧心着天下百姓。而对于自己的身体,没人比他更清楚。
这时的他,对于未来,却越来越迷茫了。
前面的路云遮雾绕,他不怕身死,怕的是奸臣当道,国将不国,亿万人民无法温饱。如果能用自己一人的性命,换天下万千百姓的好日子,那一定是值得的。

洪武八年,刘伯温病了,起初只是简单风寒,但是由于将养不得当,一病不起。没多久,胡惟庸就代替皇帝来慰问刘伯温,同时还带来了皇帝身边的御医。
御医忙忙碌碌,又是把脉,又是熬药,刘伯温看着这一切,恍如初见朱元璋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重义气,讲感情,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吃过了御医开的药,刘伯温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而那个为大明王朝建议赫赫功劳的智者刘伯温再也回不来了。那个“赛张良,胜诸葛”般的传奇人物,一直活在所有人心中!
